“喜迎党的十九大,看重庆教育变化”之江津篇:家门口的教育获得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11.10.2017  02:14
“喜迎党的十九大,看重庆教育变化”之江津篇:家门口的教育获得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 教育厅
“喜迎党的十九大,看重庆教育变化”之江津篇:家门口的教育获得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 教育厅
“喜迎党的十九大,看重庆教育变化”之江津篇:家门口的教育获得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 教育厅
“喜迎党的十九大,看重庆教育变化”之江津篇:家门口的教育获得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 教育厅
“喜迎党的十九大,看重庆教育变化”之江津篇:家门口的教育获得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 教育厅
来源: www.cqedu.cn

核心导读:
    “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一点不比城里的学校差,不仅有实验室、美术室、计算机室等教室,还有专业授课教师!”看着宽敞明亮的功能室,崭新的教学大楼,骆来山学校党支部书记郭晓心里格外舒坦,他卯足了劲想干一番事业。
    相比之前的“窘迫”,郭晓觉得现在的骆来山学校可谓是“扬眉吐气”。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前,这所地处江津南部山区的骆来山学校仅有两栋教学楼,破旧狭小,设备设施落后,只能满足最基础的教学要求,音乐、美术等课程基本是空白,化学、生物等实验条件也仅能满足老师的课堂教学演示。学校没有住宿,新老师来后,只能去村民家里租房住,长此以往,留不住人,年轻人大多选择离开。印象最深的一年,学校公招了3个老师,不到一年就辞职走了2个。
    借着江津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的东风,骆来山学校的办学基本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如今,新来的教师拎包就可入住周转宿舍,一栋栋新教学楼、新食堂,一块块塑胶跑道、篮球场,一间间新教室、新宿舍,一套套新设备、新仪器,视野所及,里里外外都是新的。考虑到山区学校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学校还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联系专业社工定期到学校开展心理辅导。
    “近五年来,江津区几乎每一所中小学校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江津区教委主任朱文良如数家珍地例举了一串数字:28所新(迁)建中小学幼儿园拔地而起,60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全面投入使用,129个“全面改薄”项目如期完工,教育信息技术与设施装备实现“脱胎换骨”,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解决了教师住宿难题,校园“五化”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学校焕然一新……
    显然,江津教育在这五年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不管是从学校建设的“颜值”上,还是从教育综合改革的“内涵”上,都在不断地在裂变中产生能量,这种积极向上的能量将最终实现全区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
    关键词:教育获得感 瞄准薄弱环节,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自2011年以来,江津区共新(迁)建20余所中小学校,平均算下来,每年都有3-4所,最多的一年建成6所。朱文良表示,为了让老百姓有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教育获得感,让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教育优先保障,全区教育财政总投入逐年递增,从2013年的18.1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5.45亿元。
    以江津区四牌坊小学为例,近三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740万元,用于购买学校书画室、泥塑室和音乐合唱室等26间功能室的教学仪器和设备,新增了434台计算机,同时还扩建了教学场地,建设了校园局域网,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留住人才,江津区教委在统筹教育经费的过程中,将有限的资源重点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着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把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其中,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就是发给教职工们的“福利”。周转宿舍的户型设计以40平米的两间配套为主、35平米的单间配套为辅,2400套宿舍能够容纳超过4000人,受益面超过全区教师人数的40%。在建设中,该区尽量按两间配套进行建设,使居住环境更加人性化。
    “三四十平米的宿舍配套了厨房、卫生间、生活阳台、电热水器和必要的家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柏林小学校长夏治彬对教师周转宿舍的配套非常满意,他表示,条件好了,老师不走了,教得也更好了。
    此外,为加强精准扶贫,不断提高学生资助标准,广开渠道让更多贫困优秀学生受益,自2008年起,江津区自筹资金在全市率先实施生源地贫困(优秀)大学生资助,现在每年投入近400万元,帮助七八百名贫困(优秀)大学生实现大学梦,形成一大教育民生品牌。
    近年来,江津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取得了靓丽的成绩,这与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密不可分。设计新、功能齐、环境好、师资强……看到学校发生着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家长都主动将孩子送来读书,不少乡村学校悄然出现了生源回流的现象:津福小学今年生源回流255人,江津六中从外省或外区县转回来读书的情况非常普遍,新场小学20来名在城头读书的孩子又转回来了……
    关键词:教育综合改革 从顶层设计入手,向改革最深处“动刀


    自2014年9月市教委与江津区政府签订“共建全市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协议以来,江津区相继承担了全市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综合试点。这2项改革试点一项是国家级的,一项是省市级的,改革层级比较高,并且都是以区政府为主体的“一把手”工程,统筹推进力度大。
    其中,根据江津区政府与市教委签订的共建协议,2017年前,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师资保障、质量提升、科研创新、资源共享、经费保障、帮扶助学、区校战略合作等八项教育改革任务,形成江津教改特色、江津经验。
    在创建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区的工作推进上,江津区根据改革“三个五工程”顶层设计,大力实施政府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学校制度、教育评价制度三项改革,着力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新型关系,形成制度成果38个。
    目前,改革课题理论研究进展顺利,学区制、教育督导、学校章程制度建设、教研组织体系等10余项改革全面推进,基本达成政府管理教育权责明晰,依法规范,学校自主办学外部环境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科学,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畅通,机制健全等既定目标。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部门管理协调合作、考核评价日益规范、城乡教育更加均衡,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试点经验成果受到教育部和市委改革办、市政府办公厅、市教委综改办高度肯定。
    此外,江津区全力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根据区政府与重庆师范大学签订的建设计划中既定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全面实施各个具体的建设项目,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及教材共建、实践基地共建、资源平台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共建六个方面。
    面对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管理者要有不破不立的决心,更要有大刀阔斧的勇气。在这个层面上,江津教育啃下了不少“硬骨头”,管办评分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扼制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改革经过深入推进,江津教育逐步破解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师队伍结构不良、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校地共建共赢不够等问题,并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中喜获全市第二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奖第一名。
    关键词:教育质量 找准突破口,用特色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近年来,江津区4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奖励,位列中西部区县第一;13项教学成果获市政府奖,居全市前列。教师现场赛课、“一师一优课”获国家一、二等奖146人次,获全市一等奖245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江津区中小学生参加重庆市级及其以上各类赛事获第三名和三等奖以上奖项689个,其中第一名和一等奖142个,包括:大桥小学学生跳绳队获2016年全国跳绳锦标赛“五块金牌”;龙华小学男、女学生排球队双双获得重庆市中小学生排球锦标赛“九连冠”;梯子小学学生获市级羽毛球锦标赛“第一名”;贾嗣小学参加重庆市中小学生校园集体舞大赛获“一等奖”……师生屡获大奖彰显教改之力、特色之功。
    这些年来,全区中小学校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推进“一校一品”内涵发展,各类特色学校不断涌现。尤其是农村学校在出成绩、创特色上奋勇争先,使全区特色优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鹅公小学的校园足球、慈云小学的书法、李市小学的山歌……目前,江津区特色学校、示范学校、文明学校达到82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数的62%。
    在职业教育上,江津区发展势头强劲。前不久,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类奖项获奖名单。据悉,共有来自全国37个地区的13655名选手参加了中、高职组81个项目的比赛。重庆工商学校以16枚奖牌排名全国中职学校第六,强势跻身中职奖牌榜十强。其中,金牌获奖数占全市金牌总数的五分之一,再次彰显了重庆工商学校中职名校的强劲实力,为重庆、江津赢得了荣誉。
    “重庆工商学校一直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道路,着力践行‘做强做精’的品牌发展战略。”据该校校长杨宗武介绍,职业教育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技能大赛与专业技能教学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


    在大力彰显特色的同时,江津教育还狠抓创新工作,深入推进江津特色的“三空间活力课堂”建设,积极打造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以科技、阅读、演讲、书法、英语等教育为抓手的实践大课堂“1+5”行动计划,提高了教师学科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未来五年,江津教育将紧盯教育质量这条生命线,大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科学管理、特色办学、教师发展、课堂提质、信息化提升”五大行动,引导学校出名师、育英才、创特色、塑品牌,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到2020年努力实现跻身全市教育强区行列的目标。
    从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到全区群众纷纷点赞,老百姓们的教育获得感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未来的江津教育有着更加美好的期盼。(文/王静、岳洪玉,供图:江津区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