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聚焦新的发展理念下如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力促公平共享资源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闫小培
刘希娅
杜惠平
2015年10月16日,璧山区青杠实验小学,学生们在新建成的塑草足球场上体育课。 通讯员 谢捷 摄
主持人:本报记者 罗静雯 周松 李幸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中央专职副主席 闫小培
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小学校长 刘希娅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 杜惠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李克强总理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也指出,教育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围绕如何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代表委员们展开了热议。
进一步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目标年限
闫小培表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教育发展状况的基本内容,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这方面的关注度。
“人力资源对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诸多方面意义重大。”闫小培说,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提升国家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支撑,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国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
闫小培表示,目前我国大量劳动人口选择就业之后再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增长学识,而现在的受教育年限计算方式并没有将这些非学历教育包含进去,所以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她建议修改计算方式,将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都纳入进来,使这一统计数据更加科学准确。
闫小培呼吁,国家应加大对非学历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更多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为构建符合基本国情的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修订应“简政放权”
刘希娅表示,目前我国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是基于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经过十几年实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种“大一统”模式已不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也与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相吻合。
“我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课程在贫困地区不具备开设条件,而在发达地区学校,一些课程又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需求。教育形势变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变了,但课程设置标准却十几年没有变化,很多学校只能望‘改’兴叹。” 刘希娅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也应“简政放权”。她建议,教育部在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等方面应适当放权,降低国家课程比例,减少课程供给不科学带来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地方中小学校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刘希娅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非常符合人民期盼。她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应提高教育经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如把义务教育生均基准经费定额由现行的650元提高到1500元。“目前学生人均经费在各地差异非常大,越是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生均基准经费标准越低,有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教师培训、学生实践活动都支撑不了,亟待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在这个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自行增加。”
刘希娅还呼吁,对于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包括编制外教师、合同制教师、代课教师等,需要大幅度提升他们的工资待遇。
努力填平城乡教育数字鸿沟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城乡教育差距仍然较大,突出体现在城乡教育数字鸿沟上。”杜惠平表示,自2012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支持的良好局面。但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设备运转不灵、信息资源“慢少难”、教育教学与信息化“两张皮”这三大短板。
杜惠平建议,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的倾斜力度,尽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具体来讲,应该以农村学校为重点,探索建立资金筹措、建设、维护、资源、服务等领域的一揽子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团体、企业通过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
他建议,要深入推进名校帮扶农村学校制度,充分利用数字云技术,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实现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资源互联互通。向农村学校定向招录一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引导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整合,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农村课堂教学质量。(本报北京电)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熊明、郑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