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让更多百姓尝到文化“甜头”
11月7日,重庆杂技艺术团打造的以“喜庆十九大 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演出,在两江育才中学举行。记者 熊明 摄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你们这些大大小小的梦想汇集起来,将筑成我们的中国梦!”11月7日,一台精彩的表演在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的操场上上演——演员们除了为现场师生表演杂技外,还与他们频繁互动。这是由重庆杂技艺术团打造的“喜庆十九大 共筑中国梦”送演出进基层活动。
把演出送进基层,让百姓近距离欣赏艺术,已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中最常见的画面。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渐渐改变着重庆人的生活、丰富着这座城市的内涵。
演出让百姓得到实惠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市的演出活动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高雅剧院,都为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在乡村表演,我们总是被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重庆杂技艺术团业务部部长赵磊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该团每年都会将300多场演出送到基层,刚刚创排的“喜庆十九大 共筑中国梦”节目也将完成70场进基层演出。
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开始,政府累计购买10万场文艺演出,惠及群众3000余万人次。“在下基层演出中,市级院团与民间资源共同发力,把演出带到百姓家门口。”他介绍,按照计划,今年政府将购买公共流动文化3.3万场,送往8266个行政村。
不仅在百姓家门口,在剧院内也有不少惠民活动——11月11日,第二届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启动,从当天至2018年2月28日,全市将开展十二项文化惠民活动,主城各大剧院的演出票价最低可降40%。
高水平展览不断
11月1日,《家园——黄格胜画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幕,100幅描绘广西的山水画作让观者无不惊叹。
重庆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邓建强介绍,作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单位,重庆美术馆自2013年10月开馆以来,每年举办40余场公益性展览,每年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这为我们美术馆的发展指明了目标。”邓建强说,接下来,重庆美术馆将继续举办高水平的展览,并进一步加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把艺术带进校园、社区、机关、乡镇……
与此同时,我市的博物馆也活动不断。据了解,近年来,三峡博物馆除了基本陈列展览外,每年还向社会推出20至30个高水平的临时展览。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美术馆、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博物馆免费开放73家,美术馆免费开放13家,每年服务群众7200万人次以上。
公共文化服务插上互联网翅膀
这几天,家住江津区的张佳尹特别兴奋,几个月后,她有望登上2018年江津春晚的舞台。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今年,江津区文化委推出了该区首个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文化江津云”,该平台包含了文化活动、文化场馆等11个主要功能模块。老百姓可以访问“文化江津云”,在线报名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预约公共文化场馆等。最近,“文化江津云”推出2018年江津春晚海选征集令,仅仅一天就有数十人报名。
利用互联网,老百姓不仅能当演员,还能选演员。为破解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我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公共文化物联网,实现“群众点单、政府配送”,老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演出团队。公共文化物联网上集合了我市具有公共文化演出资质的大批资源,百姓可以随意“点单”。
“‘互联网+’让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为完善。”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文化委将加快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在完善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同时,加快数字资源库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让更多百姓尝到文化的‘甜头’。”
编辑: 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