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落户南岸 或填补国内产业空白
有望填补国内产业空白
6月14日,我国首个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落户南岸区南坪西部新区,将打造集研发、应用、展示、服务、交易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文物保护装备产业集群,预计到2025年实现年销售额300亿元。
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称,当前文物保护专用装备领域尚处于空白,文物保护装备市场前景广阔。因此,该基地的落户,无疑有助于重庆抢占文物保护产业先机,将可能填补国内产业空白。
两大优势助重庆“拿下”基地
“事实上,这是文物在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时孕育而生的一个产业。”14日的授牌仪式上,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称,抢救性保护虽然重要,但其效率却往往滞后于文化遗产的破坏速度。例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新发现550283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同时,调查登记已消失文物达30955处,“让人十分痛心”——因此,预防性保护十分必要。
“这是一个空白领域,国家急需建设一个基地来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产业集群,经过比选,我们选择了重庆。”欧阳劲松说。
促成这个选择的原因有二:首先,重庆是历史文化名城,自身文化遗产很丰富,基地的研究成果可以第一时间得到验证和运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重庆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特别是南岸区,是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电子传感、遥感方面的研发生产基础,可以有效支撑文保装备所需的传感器、无线网络、装备制造、遥感遥测等技术。
欧阳劲松表示,重庆一直在利用相关技术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例如十几年前对白鹤梁的保护和现如今利用3D打印技术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进行修复,这让他们对重庆建设文保装备产业基地充满信心。
重庆基地的“三步走”战略
那么,被寄予厚望的基地将如何建设呢?
“简单说来,是三个板块三步走。”南岸区有关负责人说。
三个板块,指的是该基地将按照“核心功能区+支撑功能区+拓展功能区”的构架进行空间布局,分阶段推进建设。核心功能区位于南坪西部新区,重点围绕“互联网+”,打造“开放式、主题式、公益式”的文物保护产业基地。两个支撑功能区分别设于北碚区蔡家工业园区和南岸区声光电公司,重点发展应用电子集成产品和技术。拓展功能区则位于南岸茶园新区,重点围绕“中国制造2025”,打造文物保护装备产业集群。
而三步走,则是基地的分阶段目标。
第一步,建设国家文物展示陈列中心、国家文物保护装备联合工程中心等6大中心,让基地具备研发、制造、实验、展示、服务、交易等功能,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示范基地。
第二步,培育数家专业化系统集成骨干企业,到2020年,实现产业园区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以上。
第三步,让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并带动一大批小企业,形成“专精特”产业集群。
文物保护装备市场前景广阔
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该基地具有“制定国家相关标准”“填补国内产业空白”的意义,其实际影响非同一般。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博物馆4165家,馆藏文物约3505万件,每年考古挖掘新增万余件珍贵文物。这意味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预示着文物保护装备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但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文保装备产业空白,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多是工业代用品,低端产品则多由作坊式的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难以保障,也为基地及相关企业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
如何行动?
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组建研发、协同创新等中心机构,突破关键技术,制造出科技含量高的无动力扩散采样器、免补水净化调湿器等监测、调控、藏展产品,积极对接市场,特别是面向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这样的重点单位,开发一系列定制产品,满足其需要。并推广应用到其它文博单位,搭建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和应用合作平台,填补国内产业空白。”本报记者 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