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新华日报》老校对:暌违69年重回报社看看

26.06.2015  12:01

秦铁民翻看着自己亲手校对过的报纸的影印本,回忆往事。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余萍 摄

能再回到报社看看,实在太好了!”近日,94岁的原新华日报校对秦铁民在南京新华日报报社抚摸着《新华日报》,泪盈眼眶。自1946年底结束4年的校对生涯以来,他已经太久没有看到这份感情深厚的报纸了。

事情要从5月初说起。当时,秦铁民远在美国的女儿告诉他,新华日报与本报、湖北日报合作,正在寻找新华日报老报童、老报人、老遗址。得知消息,秦铁民第一时间打通了本报的联系电话,表明自己的身份。

说来也巧,秦铁民当时正要到南京旅游。经过本报与新华日报的沟通联系,他终于来到了南京新华日报报社。

翻看着自己亲手校对过的报纸的影印本,秦铁民感慨万千:“我当年差点死在日军侵略中,是《新华日报》给了我新生!

亲眼目睹日军罪行

虽已是94岁高龄,秦铁民仍然思路清晰,谈吐清楚。他原籍安徽淮北,1938年6月底,他作为难童进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歌乐山第一保育院,并在陶行知所办的育才学校继续深造。经老师介绍,1942年初他进入重庆《新华日报》,先后做过排字工、校对。1946年底,重庆《新华日报》停刊,他离职参军。

从淮北到重庆的1400多公里,秦铁民一生难忘。1938年初,父母让他和两个哥哥跟着部队离开家乡逃难,1938年5月,他们到了汉口,两位哥哥参军,秦铁民被寄养在一位老乡家里。谁知好景不长,日军很快开始轰炸汉口,老乡一家死于日军的炮弹,只有秦铁民因为出门倒垃圾而躲过一劫。

老乡死后,秦铁民开始流浪。后来,他幸运地遇到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工作人员,再后来,他当上了新华日报的校对,终于能够自食其力,为国贡献。“真是换了一个新的人生!

亲身体验报人机智

“《新华日报》的报人,不但要政治过硬,还必须十分机智!”

秦铁民说,作为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机关报,《新华日报》的办报环境十分恶劣。国民党新闻检查所的人几乎天天蹲在报社看样报,报纸被迫“开天窗”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政治过硬”成为新华日报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秦铁民至今仍非常感谢在育才学校教过自己的那位中共地下党员老师:“要不是老师为我担保,还写了推荐信,我连化龙桥新华日报社的大门都进不去!

当时,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报童卖报困难重重,被打被关的不在少数。但他们凭着自己的机智,一次次地化险为夷,保证报纸顺利出版、发行。这样的故事,秦铁民听闻了不少,至今还难以忘怀。

当时,新华日报有个姓卢的记者外出采访,走到哪特务就跟到哪。他灵机一动,走进了一家饭店,特务也跟了进来。两人坐定,分别点单。结果记者只点了几个包子,付了钱就跑;特务却点了碗面条,一来不及吃,二没有给钱,被老板给拦住了。就这样,卢记者甩掉了“尾巴”。

还有一次,一位新华日报记者要去国民党机关采访,后面也跟着一个特务。谁知记者早有准备,特意西装革履,到了机关门口,命令卫兵“不要放后面的人进来!”卫兵见到这副架势,以为记者是个官员,连忙拦住特务,记者顺利进了大门。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