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启程追寻“抗战生命线”今昔
6月23日,新华社重走“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报道团队出征仪式。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6月23日,新华社重走“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报道团队出征仪式。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新华社重庆6月2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黄豁 王晓磊)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华社记者23日起从重庆出发,重走被称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回顾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并用航拍、直播等全媒体方式,对这条重要道路的前世今生进行报道。
23日上午10时30分,重走滇缅公路的出征仪式在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南滨路启动。据了解,此次行程将以重庆-贵阳-晴隆-昆明-祥云-大理-保山-腾冲-龙陵-芒市-畹町口岸(中缅边境)为主线,覆盖沿途重要历史遗迹和关键节点,包括晴隆“24道拐”、云南驿、怒江惠通桥、龙陵、松山战场遗址、腾冲等地,使用包括航拍等手段进行实地走访和报道。
滇缅公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之中,是为抢运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一条国际通道。由于日本封锁中国东南沿海,东部、中部主要港口、铁路、公路沦陷,中国国际交通被封锁。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二十余万国人在几乎没有任何先进施工机械的情况下,仅靠双手和简单工具,在崇山峻岭中修建了这条长达一千多公里的简易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
“没有滇缅公路,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都可能改写。在此时此刻重走滇缅公路,进行全媒体报道,能让更多人直观感受抗战的波澜壮阔,寻回珍贵的历史记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说。
事实上,滇缅公路虽然蜚声世界,历年来重走活动不断举行,但仍有不少相关故事和细节不为大众所知。例如著名的晴隆“24道拐”,因为其连续S形的独特形状,雄奇险峻,长期被当成是滇缅公路的形象标识,然而实际上它并不属于滇缅公路,而是位于滇缅公路向重庆延伸的滇黔公路上。此次新华社记者重走滇缅公路,将发掘更多罕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