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城市地下管网中的“追梦人”
新华网重庆2月5日电(彭祎琦)他们都是平凡岗位上的“追梦人”,染污浊于一身,却扮靓了一座城。
春节,重庆已经换上了靓丽的“新装”,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悦中。
在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下,疏浚工人们穿梭在蜘蛛网般的地下管网间,与污水淤泥打交道,用自己的一双手,维护着地下管网的畅通和城市的整洁。
况福亮沿着绳索慢慢下至井中。新华网彭祎琦 摄
全天24小时待命
“出发!”清晨寒冷的薄雾还未散去,接到任务后,重庆市江北区市政设施管理所疏浚班工作小组迅速赶往现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原来是位于江北鹞子丘一处地下污水管道发生堵塞,经勘测诊断后,工人们撬开了井盖,将井中沉积的砂石、树叶、生活垃圾捧进垃圾袋,装车运走。“今天的垃圾真多,装了十几袋叻”。
然而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深井底部沉积的沥青封住了管道,造成了严重堵塞,清理这些“顽固”垃圾的重任落在了况福亮的肩上。
今年24岁的他已经在疏浚班干了5年,下井数百次,早已轻车熟路。他穿好防护服、戴上手套,沿着绳索慢慢下至井中,清理沥青。由于井中空气污浊,他需要每隔一段时间爬上来换气,再下井作业。
“清理完了!”经过近4个小时的艰苦作业,下水管道被顺利疏通,况福亮的全身都敷满了污泥。“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意味着与恶臭作斗争。忍受不了脏臭,就干不了!”他说道。
检测井中情况,清理沥青。新华网彭祎琦 摄
江北区市政设施管理所共有50多名疏浚工人,承担着江北区500公里地下管网的维护工作。由于任务繁重,工人们都需要全天24小时待命,节假期无休,遇到暴雨天以及突发情况,必须立刻整装上阵,疏浚抢险。
每年汛期,暴雨多发,下水道淤泥残渣堆积容易造成堵塞,他们往往半夜冒着大雨外出作业,为了不影响交通,工人们也多选择在深夜作业,时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我常年参与暴雨天抢险,每每听到落雨,就第一时间想到‘哪里的管道又要堵塞’,就像得了‘职业病’。”疏浚一班班长张荣刚笑着说道。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王敏文要调出管网图,为学徒们讲解当日的工作任务,指导如何作业以及注意事项。从管网图的红色区域标示中可以清晰看出重点排查地点。(资料图)
“平平安安回来”
“除了脏和累,危险也无处不在。”王敏文作为一名在疏浚岗位工作了40多年的老人,谈到自己一次次出生入死疏通地下管网的经历,感慨万分。
他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是在江北鹞子丘,一处地下污水管道发生堵塞,这处管道埋在地下5米深,3名疏浚工下去之后都因吸入有害气体而中毒,被抬了上来。幸好领导将半截身体已经下去的王敏文喊了回来。“没喊我,可能就中毒了。”
还有一次,一场大暴雨之后,江北老城一处化粪池严重堵塞,他深入到井底清理淤泥杂物,没想到起身出来时化粪池的水突然喷涌而出,差点被淹没。“当天,我就跑到父亲面前诉苦,父亲告诉我既然选择了就只有坚持”。
就这样,从25岁入职,王敏文一干就是40年,40年只为做好一件事——疏浚。期间,他精益求精,努力摸索,从一名临时疏浚工成长为江北市政管网“活地图”。
退休后的王敏文被返聘回来,在江北区市政设施管理所疏浚班组培养接班人。如今王敏文已60多岁,还仍然帮助指导年轻人工作,坚守着“疏浚理想”,他也成为了疏浚班所有工人的精神榜样。
2015年,王敏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只有初中文化的王敏文麾下不乏高级工程师、助理工程师、高级技师,但这位身材瘦小的老劳模完全“镇得住场面”。
每次出去作业前,王敏文会召集工人们开短会,分配任务。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平平安安回来!”。
当活地图遇上互联网
“在技术条件落后的年代,疏浚工作全靠人工完成,命悬一线的时候不少。”
而如今,这种现状正逐步改善,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发展,疏浚工作也开始插上“互联网”“智能化”的翅膀,弥补了传统人工作业的短板。
“以前,遇到管径狭小的,人工遇到无法进入勘测的情况,只能采取‘段修’,即将管道一段段挖开,检测病灶。”江北区市政设施管理所排水设施管理科GIS组组长唐松涛介绍,现在采用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下放井中做详细勘查,能够精准定位,快速判断,找到原因,便于后期及时施工,及保障了工人的人身安全,又提高了效率。
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在井中勘测。(资料图)
除了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还配备了管道剖面声纳成像仪、探地雷达、排水管线检测车等专业设备,疏浚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王敏文工作室团队还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利用排水GIS系统及先进设备,结合他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和头脑中的记忆,逐步绘制了城市老旧管网电子地图,使全区市政管网全部实现电子化。
管网电子地图,精确记录了江北区500公里管网情况,通过地图可以查看每条道路上的井以及其属性,如链接方式、管道长度、水流走向等。(资料图)
如今,管网电子地图已经投用,精确记录了江北区500公里管网情况,通过地图可以查看每条道路上的井以及其属性,如链接方式、管道长度、水流走向等。“我们还将对系统进行升级,融入更多智能化功能,让疏浚工作由传统的‘被动’转向‘主动’”。
“不仅有高科技设备,安全防护措施也更加完善,这个时代跟以前真的不一样!”王敏文感叹道。(完)
编辑: 李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