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扶贫找准穷根 做村民“知心人”

01.02.2017  16:09

  村支书李朝华(右)在贫困户家中走访。记者 左黎韵 摄

  春节前几天,丰都县虎威镇大溪村,58岁的村支书李朝华一直没有闲下来。每天一大早,他吃过早饭就得忙着赶往贫困户家中,了解去年贫困户的家庭增收情况。

  “大溪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2016年底脱贫,今年进入巩固阶段。开春后,村里还将迎接国家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这个春节,我们恐怕不得闲了。”李朝华告诉记者。

  路通了,脱贫有了希望

  56岁的杨方权算是大溪村最早脱贫的贫困户,提起村里的变化,他感触颇深,“2014年,李支书刚上任时,大溪村可是虎威镇最穷的地方。”杨方权告诉记者,那时从村里到场镇没有一条硬化路。他家喂了两头猪,卖一头,自家吃一头。说起卖猪,杨方权一脸无奈——一头猪得请3个人抬到村口,一个人的工钱是50元,再除去喂猪的粮食成本,辛苦一年挣不了多少钱。

  农产品卖不出去,农资运不进来。几次走访后,李朝华发现,在大溪村,杨方权的情况并非个例。要致富,先修路,改善农村交通是李朝华做的第一件事。2015年7月,他将收集的情况向镇政府反映。镇政府多方协调资金,年底,一条从大溪村通往虎威场镇全长3.9公里的硬化路便修通了。

  2016年,在李朝华的积极争取下,镇里又整合扶贫资金,修通了9公里便民路、4公里田间硬化路、2.7公里产业路,大溪村的交通得到大幅改善。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贫困户增收

  临近新春,记者在杨方权家中看到,厨房的灶台上已挂上了腊肉、香肠。杨方权告诉记者,制作香肠的原材料不是普通猪肉,而是他去年喂养的小香猪。本来,他打算把小香猪卖了挣钱,但今年脱贫了,他决定留着自家享用。

    以前,大溪村名叫大溪沟,山沟里没有产业,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村中。“贫困村要从根本上脱贫,还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李朝华说,大溪沟四面环山,陡峭的地势不适合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但村里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却非常适宜发展养殖业。经镇政府牵头,2015年底,大溪村引入农业公司,以“公司+基地+大户+散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发展绿壳蛋鸡养殖。

    “绿壳蛋鸡是土鸡和野鸡的杂交品种,因其产下的鸡蛋蛋壳为绿色而得名。”李朝华告诉记者,绿壳蛋鸡的产蛋量比普通土鸡略低,但鸡蛋的各种微量元素含量却非常高,售价比普通土鸡蛋高。可一开始,村民对此并不认同。李朝华明白,村民养了一辈子土鸡,突然要他们大规模改养绿壳蛋鸡,难免害怕亏本。

    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李朝华决定先发展一部分农户养殖绿壳蛋鸡,杨方权便是其中之一。去年,大溪村通过农业公司向他免费发放了200只绿壳蛋鸡鸡苗,并定期提供技术培训、疫病防预等后续服务。年底,他一共收了2万余枚绿壳鸡蛋,一枚绿壳鸡蛋的收购价在1.4元左右,他仅靠养鸡便挣了近3万元。

    杨方权的成功起到了示范作用,大溪村的村民纷纷开始养殖。目前,该村共有260户绿壳蛋鸡养殖户,其中贫困户有64户。

    勤走访,贫困户喜住新房

    过新年、住新房,对贫困户李国珍而言,这个春节她特别开心。

    以前,李国珍的老屋是泥墙土房,因为年久失修,属于D级危房,半边房屋已经垮塌,屋里地面凹凸不平,屋顶到处开着“天窗”。

    李国珍的儿子今年32岁,因为穷,一直没找到媳妇。“以前也谈过几个女朋友,可女孩子到家里一看,都纷纷打了退堂鼓。”说起儿子婚事,李国珍一脸无奈。

    根据扶贫政策,李国珍能享受2.1万元D级危旧房改造补助款。李朝华几次上门动员她修建新房,但李国珍并不积极。因为新修房子需要5万元,她虽能享受危房补助,却拿不出剩下的3万元。李朝华没有放弃,经过四处奔波,终于帮她筹集到剩余的钱,李国珍的新房就这样建了起来。虽然只是一层楼的平房,但屋内彩电、冰箱一应俱全。李国珍坐在门前的院坝,乐得合不拢嘴。

    更让李国珍高兴的是,村里建起了1000亩果桑园。今年过完年,儿子打算不再外出,就留在村里给果桑园打工。“果桑园一天的工钱有80块,这样算来,就近务工比外出打工更划算。”李国珍告诉记者,她最大的新年愿望就是儿子能找个女朋友,早日成家。

    访民家、察民情、解民意,在大溪村,村支书李朝华是贫困户家喻户晓的“知心人”。一年半时间,他和村干部共带动全村64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