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庄:中科院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六个考评维度无一领先重庆为啥首入宜居城市榜前十?
记 者 吴云燕 摄影 李文彬
看看最近重庆的天空,蓝得透明,白云一团一团,环境越来越安逸。这样的变化,也体现在中科院近日发布的宜居城市排行榜上。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宜居城市研究小组发布了《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报告以9325份居民问卷调查为数据分析基础,从中国40个案例城市中得出宜居性名列前10的城市,重庆首次进入了前十名。
总成绩
宜居城市前十名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单科成绩
六维度无一进前十,
为啥总分领先?
《宜居报告》提出了一套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六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课题组介绍,该报告首次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反映了公众真实的城市宜居感受。城市宜居性与居民幸福感存在对应性,通常宜居指数高的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也较靠前。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重庆总分进入了前十,但六个评价维度中没有一个进入前十的。”昨天,重庆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部长康庄说,“也就是说,重庆在宜居城市建设中没有特别长项,也无明显短板。”换句话说,重庆宜居城市的六个维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综合素质
入围前十,重庆有啥底气?
“重庆首次入围前十之列,是对重庆近年来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与民生建设等多方面努力的一种回应和客观观察。”康庄向重庆时报回应说。
城市建设
说到宜居,目前重庆正在试验的海绵城市不得不提。“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康庄说,今年4月,重庆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重庆正在探索通过山水、绿地、建筑、工程的均衡布局和协同调节,建设“会呼吸”的城市。
“重庆是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之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交通规划
重庆轨道交通“十七线一环”远景规划图系前天也向公众亮相,按规划,到2050年,我市将建成18条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总长约820公里,其中主城区轨道交通线路约780公里。
环境保护
环保方面,去年我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92天,61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未来还将持续深入推动“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
目前,重庆出炉了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专项规划的正式编制。“整合现行规划中的各类绿地,布局30处大型城市公园,按步行15分钟可达的标准布局240余处城市组团级公园,按步行5分钟可达的标准布局2000余处社区级公园。”康庄说,这些都是增强市民幸福感的直接因素。
公共服务
结合自己多年在评估方面的研究,康庄说市政府对民生方面非常关注,“以财政预算可见一斑,40%作为专项基金用于大型建设以便改善交通及其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60%财政资金用于公共预算,其中的50%用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保障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六大方面。重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逐年改善,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面貌改变非常大。”
这些变化,不仅在这次的评价报告中被关注到,在一些其他的评估研究报告中也有部分的表达。康庄说,例如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的《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中,重庆位居第九位。
能力提升
排名要靠前,
这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重庆可以将全球少有的山水园林城市自然本底,建设出独有城市风格、城市品位与人文气质。”康庄说,全面提升宜居城市的水平,塑造独具的特色才是重庆城市宜居性高低的关键。
此外,“十三五”时期,全市交通计划总投资约4000亿元,2020年将全面建成“公交都市”,实现主城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北京垫底
中年女性幸福感更高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研究显示,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也是城市宜居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另外,不同群体对幸福感的认知也不同。其中,女性、中年人的幸福感更高;高学历、从事生产性行业群体感觉更幸福。不同年龄、学历、户籍状况、家庭月收入等属性的居民对城市宜居性评价结果明显不同。其中,20-29岁、40-49岁、本地户口、高学历、家庭月收入5000以下和2万元以上等社会群体的城市宜居性评价较低。
课题组介绍,环境的宜人性对居民的幸福感有正面的作用。在光照充足、气温适宜的地区,城市的宜居性明显优于干旱内陆地区,居民对身体健康状态和生活稳定性有更高的评价,相应地也对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