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两会|「重庆日报」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重庆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纪实

24.01.2019  17:02






2019年1月21日,《重庆日报》第八版刊登:“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重庆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纪实”一文,内容如下:









中央提出重庆要“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必须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了这份沉甸甸的上游责任,重庆检察机关贡献检察力量,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护一江碧水

划出一条最严格的生态红线

长江干流横贯重庆679公里,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依江而居的重庆人。世易时移,“靠水吃水”的生存之道,却也面临着涸泽而渔的生态之危。

2018年2月3日,渝北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重庆首例“禁业限制”案宣判。因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被告人杜某某兄弟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年和有期徒刑10个月。


去年时值禁渔期,杜某某两兄弟驾船在合川区嘉陵江流域昼伏夜出,使用电捕鱼工具非法捕捞,先后6次共捕获渔获物150余斤,对渔业资源造成重大损害。


杜氏兄弟是职业渔民,出于预防再犯罪的需要,应当适用‘禁业限制’。”出庭支持公诉的渝北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姜飞说。




一纸刑事判决叠加“禁业限制”令,划出一条最严格的长江生态红线。这传递出一个强烈的司法信号——用足刑事手段,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整治沿江工业废水偷排、非法捕捞、采砂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


2018年7月,市检察院出台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14条指导意见,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等检察职能,助推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化、法治化、长效化建设,切实维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生态环境安全。

据介绍,2017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批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115件168人,提起公诉1180件2080人,督促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移送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线索239件398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34件43人。





守两岸青山

留住的不止一抹乡愁

以前这里全是灌木丛,可现在却是光秃秃的。”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山水村,当返乡过年的农民工们路过一片水源涵养林时,无不摇头痛惜。

 

2016年8月至12月,张某未取得政府主管部门许可,擅自占用这片水源涵养林地开办小煤窑,非法获利56万余元。


按照环境资源犯罪集中管辖有关规定,经涪陵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张某因非法采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万元,同时追缴犯罪所得。


由于非法开采,这片林地的植被和种植条件受到严重破坏,挖掘的泥土还堆在现场,随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办案检察官说。


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正受到持续损害——这条公益诉讼线索被移送至重庆市检察院三分院。该院随即在媒体上刊发公告,告知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公告期满,没有相关组织提起诉讼。


被破坏的山林必须‘还’回去!”重庆市检察院三分院决定,以公益诉讼起诉人的身份提起诉讼。


为办准办好案件,承办检察官多次赶赴案发地调查取证,同时委托专业的鉴定机构、评估机构及司法机关确定的生态环境专家库的专业人士就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论证。庭审环节,检察官据此就张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的事实、修复损害所需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举证。

去年12月18日,法院依法判决张某另赔偿50余万元用于生态环境修复,并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重庆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检察机关依法受理人民群众申请监督的各类生态环境权益诉讼案件,将妥善处理社会影响较大、人数众多或具有代表性的水、大气、土壤、噪声污染侵权案件,守护好重庆一方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助绿色发展

钓鱼城”有了“护鱼”基地

巫溪县是渝东北的森林资源大县。据统计,2012至2017年,该县共查办破坏森林资源刑事犯罪案件52件72人,查办行政违法案件433件747人,涉林违法犯罪易发高发、林业生态保护“多头监管”难题亟待破解。


以法律监督刚性手段保护绿树青山,逐渐成为检察机关和行政部门的共识。”巫溪县检察院检察长杨德伟说。


2017年11月,由检察、林业、森林公安等部门联合组建的巫溪县林业生态保护检察室挂牌成立,林业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正式推行,各部门林业保护职能得以有效整合,构建起涵盖预防、线索发现、司法介入、事后生态修复等全流程的林业保护体系。


短短一年间,林业生态检察室交出的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全县共查办破坏森林资源行政案件132件,同比下降9.8%,这是近6年来首次大幅下降。


不仅如此,当地检察机关通过设立“补植复绿警示林”,督促行为人通过补植复绿、土地复垦等方式补栽树苗4.6万余株,恢复生态原貌134.2亩。


远在360多公里外的涪陵城郊,在一片被山火焚毁的国有永胜林场旧址之上,涪陵区检察院早在2016年就建立了重庆首个生态司法修复基地,迄今已修复森林面积400余亩。

2018年12月19日,重庆首个渔业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基地,也在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汇的“钓鱼城”——合川区挂牌成立。


据悉,基地分法治教育基地和鱼苗增殖放流点两部分,主要通过敦促被告人积极履行赔偿义务或采取增殖放流、治理污染等方式修复受损生态,相关情况将作为被告人认罪悔罪表现和酌定量刑依据。




 

办理一个案件,保护一片水域,恢复一方生态。

——“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环保检察模式,正逐步在长江流域的江河湖泊、高山库区推开,创新形成全市三级检察机关专业化、全方位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系列检察产品。

——专门受理破坏生态环境等犯罪线索举报的重庆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和生态环境保护举报中心挂牌。

——专职办理生态环保类案件的重庆市检察院第二分院“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挂牌,辖区两级检察机关32名长江生态检察官、10支专业办案团队亮相。

——专业针对破坏河段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大足区“河段检察官”上任。


以水为线,以山为面。”长江干流重庆段沿线15个区县检察院全部设立生态检察部门或者生态检察官制度,一支专业精干的生态检察办案队伍渐入佳境,一个刑事、民事、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职能综合发力的长江生态检察新格局悄然成形。


我们希望用检察智慧,为上游责任注入司法担当的新内涵。”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