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红:主持完成近三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08.10.2016  14:05

  易红在欣赏逐梦采访组赠送给他的家乡山水画。

  易红,1963年生于重庆万州,1979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用11年时间获得清华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1990年7月进入东南大学工作,现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 感言:当追求的目标一步步接近时,梦想渐渐实现时,那种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今年8月的一个清晨,易红如往常一样,穿过南京市东南大学的林荫大道,赶往校行政大楼开会。看着道路两旁的高大梧桐树,他感慨地对记者说:“学生们就像一棵棵树苗,精心呵护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时代赋予学生不同特点

  易红是一位典型的60后,在他看来,“能吃苦”是他们这代人最大的特点。

  从小,易红便是一名“学霸”,16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非常兴奋。那时,从万州到北京,要先乘坐轮船到武汉,再从武汉转乘火车才能到达。

  到了清华大学的清华园,校园的学习氛围激发着易红的求知欲,他愈发刻苦学习。大一那年的春节,易红没有回家,而是待在图书馆里看书。北风萧萧、白雪皑皑,北京的冬天除了大白菜外,没有其它蔬菜。这对于生长在南方的易红来说,有些不太习惯,但他没有抱怨。因为,梦在彼岸,花开未央。

  1979年至1990年,易红用11年时间获得了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0年,他前往南京,进入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历任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现代制造技术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机械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系主任、东南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等职。

  2015年11月,他出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作为名校“掌门人”,易红坦言,时常有人问他,“是否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从前?”对于这样的质疑,易红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读大学时,老师也常常说我们比起以前的学生差远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有人说当时的大学生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但事实上,现在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并不比过去的大学生差。

  在易红看来,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强、珍惜学习机会,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而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国际化视野开阔,能够较快地接受新鲜事物。这些区别是由不同时代的教育状况以及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决定的,不可一概而论。

  兴趣照亮逐梦道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易红的逐梦之路便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万州工业还相对落后,整个片区仅有几家外迁来的工厂。小时候,易红觉得机械制造很神奇,它既能将钢材变作飞机、轮船,又能制作出精细的螺丝钉。

  因此,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机械专业,梦想着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对大多数人而言,工科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但易红却将这一切变作自己的兴趣。他曾在清华大学CIMS实验工程中作为主要研制人员,完成了CAPP及其集成技术研究工作,该工程还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

  关于CAPP,易红深入浅出地向记者解释道,CAPP就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例如生产零件时,会涉及到车削、铣削及钻孔等工艺,CAPP便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逻辑判断和推理等功能来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借助于CAPP系统,可以解决手工工艺设计效率低、一致性差、性能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搞研究,易红废寝忘食。当一个个难关被攻破时,易红说,内心的喜悦却足以填补之前的所有辛酸。

  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易红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家863CIMS示范工程等近三十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研究工作能否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而我所从事的研究又正好是我的兴趣所在,当看着目标一步步接近,梦想渐渐实现时,那种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易红告诉记者。

  或许,与自身经历有关,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东南大学正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所长。

  今年,东南大学联合政府和企业投入近18亿元科研经费,用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易红看来,当前高校必须具备明确的办学目标和极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期待与家乡更多合作

  易红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进入清华时,五湖四海的同学坐在一起分享自己选择机械专业的原因。一位来自湖北农村的同学说,他选择机械是因为觉得村里的拖拉机手特别“”,若自己能造拖拉机就更“”了,一席话将班里的同学都逗乐了。

  “我们这代人的想法很朴实。”易红感慨道,我是从重庆走出去的,也很想回报重庆。

  2006年,易红任东南大学校长后,便将重庆三峡学院作为对口支援的学校,每年,东南大学都会接待一批前来进修、挂职的三峡学院教师,通过他们,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带回万州,支援西部教育。

  近年来,易红开始涉足微创医疗器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当听说重庆正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后,他非常兴奋。“生物医学工程是东南大学的优势学科,例如我们正在着手的科研项目中便包含有血糖检测仪、DNA测序仪等微创生物医疗器械的设计与制造,若今后能与家乡合作,对双方而言都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易红说。

  随着重庆交通设施的改善,如今,从南京到万州已开通了直达航线。“现在坐飞机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回趟老家,这比以前方便多了。”易红高兴地说。每次回家,易红都喜欢去万州滨江路走走,儿时记忆中破旧的老房子已被一栋栋高楼大厦所取代,每当夜幕降临,闪烁的霓虹灯将这座沿江城市装扮得分外美丽。

  少小离家老大回。阔别故乡多年,易红最怀念家乡的美食。“万州格格、万州炸酱面是我最爱的家乡美食,这些东西在南京很难吃到,所以,每次回家都要尝尝。”易红告诉记者,虽然离开家乡近四十载,但自己的口味一直没有改变,还是喜欢吃辣。

  易红希望,今后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