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攻方向

18.01.2016  10:55

中国制造2025”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未来制造业变革的先机,进一步引领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并赋予国家间产业竞争新内涵。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包含了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要从产品、生产、模式、基础四个维度深刻认识、系统跟进,以智能产品为主体,以智能生产为主线,以智能服务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为主题,以信息—物理系统(cps)和工业互联网为基础。

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制造业创造了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贡献了出口总额的90%,未来几十年制造业仍将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今后30年,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联网+制造”核心技术方面,中国制造业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

当工业互联网的三大要素——智能设备、智能系统、智能决策,与机器、设施、组织和网络融合到一起,其全部潜能就会体现出来,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和节能减排所带来的效益将带动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

通过比较研究《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可以如下定义“智能制造”的关键词。

一是软性制造。大规模制造时代,传统的制造环节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制造业的概念和附加值正在不断从硬件向软件、服务、解决方案等无形资产转移。对商品附属的服务或者基于商品上面的解决方案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

所谓软性制造,就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更多、更丰富的服务与解决方案。相对于硬件,产品内置的软件、附带的服务或者解决方案通常是软性和无形的,所以称之为软性制造。

未来的制造业需要放弃传统的“硬件式”的思维模式,而要从软件、服务产生附加值的角度去发展制造业。未来制造业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各种应用软件与服务形态集成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是从“物理”到“信息”的趋势。随着封装化、数字化的发展,零部件生产加工技术加速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零部件本身的利润就难以维系。模块化是将标准化的零部件进行组装,以此来设计产品,快速响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各项差异化需求。未来制造业将更加重视在通过模块化和封装化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拓展新的应用与服务。

以系统化为主导,就能相对于“物理”意义上的零部件,获取更多的带有“信息”功能的附加价值。相反,如果不掌控系统的主导权,也难以成为市场价格的主导者。

三是从“群体”到“个体”的趋势。在发达国家,以规模化为对象的量产制造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新兴市场国家,以定制化为重点的多种类小批量制造业渐渐成为主流。同时,消费者本身也将有能力将自己的需求付诸生产制造。“大规模定制”随着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的技术革新,将制造业的进入门槛降至最低。一些意想不到的企业或个人将参与到制造业,从而有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巨大变化。

个性化”首先是美国大力推进的。制造业的“个性化”趋势不仅仅是美国制造业回归,还将带动旧金山等大城市制造业的兴盛,一些专注于通过信息技术使得生产工程高效化、专业性的小规模手工制作的制造业将在市区内盛行,它们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柔性的定制化服务,凭借独特的设计,与大量生产形成差异化竞争。

四是互联制造。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制造业市场竞争的新要求出现了变化。一方面,要求制造业企业能够不断地基于网络获取信息,及时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另一方面,要求制造业企业能够将各种资源集成与共享,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互联制造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通过制造企业快速重组、动态协同来快速配置制造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投放市场所需的时间,增加市场份额。另外,作为一个未来的潮流,工厂将通过互联网,实现内、外服务的网络化,向着互联工厂的趋势发展。

美国因为有Google、Apple、IBM等IT巨头和无数的IT企业,所以在大数据应用上较为积极,非常重视对社会带来新的价值。Google不断将制造业企业收购至麾下,就是希望掌握主导权。GE公司也开始加强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从车间采集数据,进行解析,提供解决方案,开拓新的商业机会。德国将“工业4.0”视为国家战略,把工厂智能化视为国家方针,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发挥工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