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凯旋路珍贵影像曝光 曾是当年网红打卡点,改变重庆城市格局
重庆,名为山城,在过去旧城区因山高水低被分为上下半城。上半城由通远门到嘉陵江边的定远门、临江门、洪崖门、千厮门、西水门直到朝天门围成,下半城则由朝天门沿着长江由翠微门、东水门、太安门、太平门、人和门、储奇门、金紫门、凤凰门、南纪门、金汤门围成。
随着重庆城市的发展,下半城逐渐成为了当时重庆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下半城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了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但当时连接重庆上下半城的仅有打铜街和十八梯,往来上下半城只能爬坡上坎。随着日军开始对重庆实施大规模无差别轰炸,为了能够快速地在遭受轰炸时快速方便地进行救灾,国民政府决定新建一条连接上下半城的公路。
1940最初由重庆市工务局主持修建,但中途因物价飞涨,资金不足而一度停工。1942年初复工后,最终于4月10日建成通车。这便是起于南区干道中段自林森路储奇门十字沿玉带街而北,绕联升街、扁担巷、刁家巷、东华观,盘旋上三圣殿出中正路西南端,直达山顶大梁子,全长730米的凯旋路,取抗战胜利之意。凯旋路沿途经过的重庆老地名有东征桥、联升巷、新火巷、黄楼、玉带桥等。
凯旋路山顶道路顶端与下半城地面的落差高达20米,当时为了能够实现重庆上下半城道路贯通,建了一座石砌拱桥,在当时极为壮观,堪称重庆近代城市景观的重要标志,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打卡胜地。
这座石砌拱桥,桥上为公路供车辆通行,桥下则为人行通道,做到了人车分流的安全立体交通体系。
随着以凯旋路为代表的中部城区城市公路的建设和完善,使得重庆中部城区逐渐成为了最为繁华的核心区域,也彻底改变了重庆的城市布局。逐渐的下半城作为重庆城市中心的地位随着抗战被中部解放碑所取代。
原标题:重庆陪都时的城市地标 改变山城繁华重心 上走车下行人巴适得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