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506) | 虞山派古琴:制作古琴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说到古琴,你可能略知一二,它也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多年了,在古代曾被列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但若说到斫琴,你可能就闻所未闻了。斫琴,是指对古琴进行加工制作的技术,斫琴师则是指具备专业制琴、调琴技术的匠人。因此,斫琴师作为决定琴音和琴品质的关键人物也备受推崇,斫琴师甚至被人看作是艺术家。
斫琴是一门对技术要求极高的工艺,古琴的声音同古琴材质的搭配、底面厚薄、琴体的大小、琴槽内的造型等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将每一项都做到极致才能调制出音色和美的古琴来。通常斫琴师制作古琴的过程可以分为选材、制胚、掏槽、制底板、合琴、刮腻子、上漆等。
在重庆大渡口,我们也能见识到这样精巧的技艺——虞山派斫琴技艺。虞山派斫琴技艺是中国传统的古琴制作技艺之一,传承至今已五代有余。
据古书记载,古代流传下来的琴制有50多种,现今常见的不过20余种,虞山派古琴的制式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焦叶式、神龙式等。
制作古琴的第一道工艺就是选材,琴声同古琴的材料关联极大,只有上好的老料才能制出上好的琴来。虞山派古琴以楠木、楸木、梓木、柏木等优质老木料为主料,选好料后,斫琴师就要开始制作古琴了,首先是制作古琴的基本形状,使用选好的木料做出古琴琴面上的曲面,并且在底板上打好孔备用。
接下来斫琴师就要挖槽腹了,挖槽腹是决定古琴声音质量的最关键步骤,也是古琴制作中最重要的步骤,可以说一个斫琴师水平的高低就完全体现在挖槽腹这一步上。古琴的槽腹是非常复杂的结构,斫琴师在挖槽腹时要一面挖,一面听琴音,通过声音来判断槽腹的结构和形状是否合理,这就要求斫琴师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能够清晰地辨别不同槽腹曲面所发出的声音,同时还能够根据这个声音及时进行调整。在古琴的制作中,琴体上不同结构的厚薄比例搭配以及槽腹的结构等微妙的技巧都需要依靠斫琴师丰富的经验来决定,因此一个好的斫琴师也往往就是一个好的琴师,他在操弄和斫琴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了大量的亲身体会,这些体会都是制作古琴时难得的经验。
古琴的槽腹挖好,声音调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合琴了。合琴是指将古琴的各种结构用黏合剂粘好,再用绳子固定紧的过程。合好琴后,就可以开始刮腻子,这是斫琴师在古琴上装好所有的配件和装饰品,制作古琴的过程中最为费力费时的工序,整个刮腻子的周期最好在一年以上,只有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温度和气候变化之后,腻子才能够和古琴更为贴合。在刮腻子的过程中,斫琴师要依据从粗到细的原则重复刮抹,同时也要对刮好的腻子反复进行打磨和修补,直到将古琴弦路上变形的部分完全磨平为止。
一方面,刮好的腻子是古琴的一层保护膜,能够避免琴弦滑动和振动带来的琴面磨损,另一方面,腻子的厚薄也影响着古琴的发声,越厚的腻子越能够抑制琴弦的振动,从而使古琴的声音更加厚重含蓄。因此膩子的厚薄度也是斫琴师在制作古琴时需要特别注意的,若是腻子过薄,古琴的声音就会失去独有的内敛含蓄的味道,若是腻子过厚,则有可能导致琴声不够流畅。刮好腻子后就要对古琴上漆了,斫琴师所使用的漆多是土漆,这种漆具有防腐、防蛀、防霉的功效,反复涂刷之后,一架古琴就制好了。
作完成后,斫琴师通常会拨动琴弦,再次仔细地听声辨音来检验古琴的质量,若是发现瑕疵,斫琴师就会重新对琴声进行调整,满意为止。
至此,一把品质优良的古琴才完整呈现于众人眼前了。
来源:重庆市大渡口区博物馆、中音在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