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最后的棒棒》在渝首播 记录“棒棒军”生活冷暖
中新社重庆7月9日电 题:《最后的棒棒》在渝首播 记录“山城棒棒军”生活冷暖
作者 钟旖
“今日山城正在告别肩挑背扛的历史,不可否认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势。”9日,中国首部自拍体励志纪实片《最后的棒棒》在重庆首映,纪录片导演何苦将目光聚焦于日渐消失的“棒棒”群体。
改革开放后,由于山城重庆的特殊地理环境,孕育了“棒棒”(即挑夫)这个特殊的行业。经历几十年发展,这些上山下坡,帮助商贾旅人搬运货物行李的挑夫,分布在重庆的各个码头,被人们称作为“棒棒军”。
去年4月,总理李克强在重庆曾称“棒棒”:“你们很了不起!每一分钱都是流汗挣来的,是中国人民勤劳的象征。”由此,负重前行、爬坡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的“棒棒精神”为人熟知。
放映现场,20多名带着“吃饭家伙”的“棒棒”们放下手中的活计,早早前来捧场。看着一起同甘共苦过的哥们儿期盼的眼神,何苦哽咽落泪,“我的镜头对准的是大山城里最值得敬佩的群体。”
“最开始大家不理解我这样做的初衷,甚至说我疯了。”何苦告诉中新社记者,他原是军队的团级转业军人,为拍摄这部片子,从2014年1月开始,怀揣1300元的他深入“棒棒”群体,与“棒棒”军们同吃穿,用记录的形式自费完成拍摄,期望这一在山城发展史上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群体得到更多关注。
影片的主人公之一杭永林,当日特意换上整洁的衬衫前来观影。看着巨幅海报上印着自己的肖像,杭永林咧开嘴笑起来,脸上爬满褶皱。杭永林说,何苦最开始要求拍摄时,同行们带着不信任,看何苦干活很勤快,“感觉很踏实”,才慢慢放下戒备。
一根短木棒加一条绳子,吆喝回声满城荡。何苦的“棒棒”师傅黄泽庆带着自己5岁的外孙前来。今年66岁的他由于身体原因已不能再做工,回忆起在家乡22年的“棒棒”生涯,老黄泪眼婆娑,表示不知如何说起。
已做了20多年“棒棒”的“河南”坐在座位上看得认真。45岁的他充满活力,何苦形容他“像是生活才刚刚开始”。“河南”告诉记者,当再扛不动“棒棒”时,就回祖籍河南养老。
“1981年6月”,74岁的老杨头清楚地记得自己开始做“棒棒”的日子。在《最后的棒棒》最后一集《大寒过后》里,老杨头幸运地摇到了一间60平米的公租房。画面里笑得几次掉下假牙的他说,“有生之年赶上了这样的政策,这辈子值了。”
“时隔半年,再次拿起棒棒,依然感觉亲切。”观影结束,何苦从师傅老黄手中拿过曾经干活的工具说,在很多人眼里,“棒棒”是这个城市低贱的职业,但“棒棒”又曾是重庆人事业和生活最离不开的“万金油”。“拼搏、坚韧,他们教给我的‘棒棒精神’够我一生受用。”
在现场,记者看到,到来的“棒棒”们不少都已白发苍苍,一切正如何苦所说,他们的背影无法挽留,但他们留下的故事值得品读。
刊于:澳门《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