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岁藏经楼、美国大使馆、首富私宅……渝中区去年修缮完成12处百年“最”建筑
从巴县衙门到抗战陪都,在渝中区,你经常会邂逅一些“另类”但又让你眼前一亮的老建筑——黄墙青瓦,抬梁飞檐,朱门阁楼带了几分神秘,又有几分“西洋风格”,这些建筑有当年的大使馆,有近代重庆首富“汤半城”的私宅,也有距今700年的东华观藏经楼,还有胡子昂、宋子文、郭沫若等历史名人当年在重庆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
为留住母城记忆,日前,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从渝中区获悉,去年,渝中实施了郭沫若旧居、东华观藏经楼等12处文物修缮工程。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12处文物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
今日,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梳理出12处修缮后的文物建筑,并对修缮后的文物建筑进行实地走访。抓住春节假期的尾巴,去看看这些“家门口”的百年老建筑,它们身后有很多“第一”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最老:东华观藏经楼
年龄:约700岁
地点:凯旋路
档案:主城最古老木质建筑
据史料记载,东华观藏经楼又名玉泉殿、皇经楼,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至元年间兴建的东华观的一部分,距今700多年了。经考证,它曾是目前主城区现存最老的木质建筑,而且建筑风格极其考究。此次修复是继清朝康熙年间大修后,时隔300年的再次大修。
东华观藏经楼修复之前,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曾对周边老居民进行走访。家住东华观巷78岁的程婆婆表示,东华观藏经楼原来里面有神像,殿顶有精巧的龙、狮等动物,翘檐上雕梁画栋,栩栩如生。
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极盛时期的东华观规模宏大、巍峨壮观,面积有上千平方米,来此进香挂单的道士及居士达千余人。“当时的东华观殿宇三重,内设殿堂9个和藏经楼,还有花园、住房、库房6大间。”
上述负责人表示,为保存东华观原有建筑风格,修复保持榫卯结构,修复后的东华观藏经楼,以明代建筑特点为主,夹杂部分元代建筑风格。
最神秘: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
年龄:近90岁(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地点:曾家岩
档案:隐藏的阁楼窗户全天候监视着周公馆
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与周公馆仅一墙之隔,经过近一年的修缮,去年11月通过工程验收。修缮后的建筑气派十足,中西合璧式的三层小楼,歇山式屋顶,南北各有两个老虎窗,屋面铺小青瓦,南面临街为传统的中式灰墙黛瓦风格,整个建筑比周公馆整整高出了一个屋顶。建筑北面朝江为西式拱券外廊立于15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站在嘉陵江边的曾家岩轻轨站仰视,建筑的味道和风貌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修缮按照真实性原则,还原了当时建筑样貌,顶楼上保留还原的那扇阁楼窗户,再现了周公馆当时所处的境地。
最富有:谢家大院
年龄:约300岁(建于清代)
地点:道门口太华楼二巷
档案:近代西南首富汤子敬私宅
去年10月,谢家大院经再次修复完善后,正式对大众开放。
这座始建于清代的院落,几易主人,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20世纪初,江西临川人,清朝同治年间重庆著名布庄“谢亿泰”主人谢艺诚,将一座精美的院子买下作为自家宅院。从此,道门口附近这座院子叫做“谢家大院”。
汤子敬,是谢艺诚的老乡,因连年兵祸家道中落,从故乡流落到重庆。谢艺诚念在同乡之情,便收了14岁的汤子敬到自己的布行做学徒。汤子敬30岁时,谢艺诚把女儿嫁给了他。
汤子敬擅于经营,民国年间,逐渐成为重庆商界的泰斗,时称“汤百万”。汤子敬的资本积累使他的财富占重庆总额的三分之一。因他大量投资购买房地产,其房产遍及重庆大街小巷,故号“汤半城”。他名下财富,一度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大院是座一楼一底的典型川东建筑,小而精,是记者第一次走进这座老院的印象。建筑的装饰、雕刻会让你以为穿越了。大院分为前堂、后堂;前堂迎客、议事,后堂则是休息的地方,两侧是作卧室的厢楼,楼廊四隅有木梯上下。
最文化:郭沫若旧居
年龄:约90岁(建于上世纪30年代)
地点:天官府8号
档案:茅盾、老舍是这里常客
这栋二楼一底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原是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的内弟张营长构建的私宅。1938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迁入重庆,落脚于此。在厅长郭沫若领导下,这里承担了抗战文化界的重任,文化名流经常在此聚会。
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抗战时期,茅盾、老舍等当时是这里的常客。在渝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胆》、《天国春秋》等6部历史话剧,天官府8号见证了这段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2月22日,300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在这里共同签署《文化界对时局进言》。
最奢华:怡园
年龄:约81岁
地点:上清寺四新路
档案:唯一有供暖设备重庆老建筑
怡园是一座两层小楼西式风格建筑。抗战期间,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行政院长宋子文在此居住。1945年底,美国总统杜鲁门委派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中国下榻于此。1946年1月,周恩来、张群在怡园签订国共第一次停止军事冲突协定。
怡园总建筑面积852平方米,20多个房间安装有暖气设备。2012年,考古工作人员在别墅地下室挖到一个大锅炉,属典型寒冷地区设计风格,在北欧或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常见。当年重庆老建筑中采用这种设计的,怡园是唯一一个。
最国际:美国大使馆旧址
年龄:约76岁
地点:两路口健康路1号
档案:抗战时期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遗址群之一
该建筑为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去年完成修缮,目前正在布展之中。
1896年12月,美国在重庆开设领事馆,首任领事石密特,馆址设在城内五福宫前。这是美国与重庆关系的开端。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率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迁渝。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派遣深谙远东事务的高思接替詹森担任驻华大使。1944年10月下旬,由于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加剧,罗斯福决定召回高思,任命赫尔利为驻华大使。1946年美国大使馆返迁南京。该处即纳入当时的中正医院使用范围,辟为医院的行政办公楼和食堂。
作为抗战时期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遗址群之一,正是这段历史的文物载体,显示了战时陪都重庆国际政治、外交地位强力提升的重要物证。
另外6处
1、王陵基公馆旧址,位于枇杷山正街72号。去年启动修缮,目前修缮工程接近尾声。抗战时期枇杷山这一片叫得最响的名字是“王园”。“王园”主人是王陵基,此处公馆是王陵基在枇杷山别墅区保留的建筑之一。王陵基先后担任过江西省主席、四川省主席。
2、大公报报社旧址,位于正在打造的李子坝传统风貌区内。目前,大公报报社重庆旧址主体已修缮完成,建筑为两栋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建筑。其中一栋为一楼一底,另外一栋为两楼一底,两楼之间由外廊连接。《大公报》在渝八年时间,经历了惨绝人寰的“重庆大轰炸”,报馆虽三次被炸,日发行量最多时达91500余份,晚报发行量最多时达32000余份,创造了当时重庆报业的发行纪录。
3、胡子昂旧居,位于解放东路太华楼一巷,为两楼一底中西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去年修缮完成。胡子昂,重庆市人,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
4、若瑟堂,位于渝中区若瑟堂1号,建筑始建于1893年,为砖木结构仿哥特式建筑。渝中区文管所资料显示,天主教1702年传入重庆,至今已有300年历史。在此期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在渝中区共建8个教堂,都相继拆除,至今尚存领事巷法国仁爱堂和民生路若瑟堂1号的若瑟堂。
5、湖广会馆,位于渝中区长滨路芭蕉园巷,该馆始建于明末清初。去年,湖广会馆在封闭施工3个多月后重新对外开放。湖广会馆建筑群是史上”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的重要史证,也是重庆经济发展的见证。
6、明清客栈(下洪学巷客栈),位于望龙门下洪学巷,始建于明末清初,为一楼一底砖木结构。客栈为带回廊加两天井式院落,前后各有一个天井,整个院落布局仿佛一个“日”字。明清客栈紧靠水码头,人来人往不愁客源。加之又紧挨湖广会馆,会馆里住不下、住不了的宾客,就会选择来这里落脚。一直到解放前,生意都异常兴隆。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何浩 钱波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