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见杨振宁的太太”或许并没错

24.09.2015  08:41

杨振宁在南京大学演讲。

社评

9月22日下午,93岁高龄的杨振宁来到南京大学图书馆,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生命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学术论坛,做了3分钟的演讲,有学生表示“最想见他的太太”。

(9月23日《现代快报》)

杨振宁这样一位科学界的高人,引起观者如堵、摩肩接踵自然很正常。不过,南大的学生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他们如此围堵杨先生的目的,竟然不是他的学识,不是亲自聆听他的教诲,而在于要一睹其太太翁帆的芳容,并且最后因为翁帆并未陪同而深感遗憾。这似乎让人怀疑南大学生的素质,起码有点“拎不清”了。

不过,换个角度,我也觉得南大学生的说法或许有其“合理内核”。

为什么见太太比听教诲更吸引人?这是因为,杨振宁在中国的知名度虽然极高,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他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是怎么回事,倒是他82岁时娶了28岁的翁帆具有更大的知晓度。今年又是一个可以互为“倒数”的年龄:人们自然希望看一看93岁的杨教授和39岁的翁帆十指紧扣的动人爱情了。

这其实也符合人类的心理:越是名人,越想知道他们的隐私,就像喜欢打听明星的婚变一样。人们当然希望看一看杨教授精神如何,看一看翁帆女士是否还风采依旧。这其实是普通老百姓的想法,不应苛责南大学生,更何况,青年学生正是追星的主角呢。

当然,笔者分析,学生中“最想见他太太”的应该也是部分人,肯定有不少学生是想去亲耳聆听杨教授的教诲。但遗憾的是,可能这样的学生也未能得到满足,甚至有些失望。因为杨教授只讲了3分钟的一个创业的故事,很普通,不深刻,也没多少新意。

如果作为励志故事,似乎远不如马云、潘石屹讲起来更生动有趣,而且时间也只有3分钟,所以有学生说“先生如果能讲得再多一些就更好了”。但作为93岁的老人,我们也不应该要求他长篇演讲。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合作化时期,我们乡的高级社要召开一个秋播动员大会,会前光搭台子就忙了3天,会议当天一大早就把全体社员邀集到会场。结果正式开会只有几分钟,社长只说了一句话:“社员们,秋播就要开始了,大家准备大干吧!散会!”这和杨振宁去南大演讲有点相似,早早准备、通知,校长陪同到场,最后也就讲了3分钟,一个故事和几句感言。

杨教授到各个高校去,其意义也许就像明星出场一样,满足一下学生们亲眼目睹名人的愿望,其它的实际意义真的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见到太太就更加正常了。如果没有实际的效果,这样的见面会真的可以“减免”的。

殷国安(学者)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