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滨路有个自助菜篮 自己丢钱自己取菜(图)
桥边悬空菜篮
买菜付钱全自愿
昨天,重庆晚报读者刘女士路过沙滨路,看到一个挂在桥边的菜篮,觉得很有趣:“菜篮里有几把青菜,上面写着2元一把,桥下是几块菜地,应是附近居民,种了菜就在桥上卖。没看到守摊的卖菜人,这是自助式服务吗?”
重庆晚报记者来到沙滨路503路石门车站旁。桥边,有一根长长竹竿,顶端挂着篮子,里面有3把小白菜、3把茼蒿,看新鲜程度应是刚从地里采摘的。菜篮里还有一个塑料瓶,里面放着两元;挂菜篮的竿子上贴着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2元”;茼蒿则另外用纸条标的价格,写着“3元”。记者四处张望,没有发现有人值守。看来,意思应该是:青菜两三元一把,钱放在塑料瓶里,菜您拿走。
等了约30分钟,走过来3个阿姨:65岁的张国荣、52岁的丁翠华、63岁的刘玉兰,她们一人取了一把青菜,然后按每把标注价格把钱放进塑料瓶。张国荣说:“我们住在附近,出来散步,走到这里就顺便买两把菜回去。自助的,老板就住在桥下。”
两年无人值守
从没少过一分钱
顺着张国荣的指引,重庆晚报记者在桥下见到自助菜篮的老板余长生,他正坐在屋前喝茶、翻报纸。
余长生53岁,原是重庆建工第二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员工。2006年开始,他在房前屋后开出一亩多地,种起蔬菜,“闲着也是闲着,开始只是想种点菜自己吃,吃不完,就想着拿去卖。”
从桥下菜地到桥上,需爬坡上坎绕一大圈,加之路不好走,单边需10多分钟。老余50多岁,爬坡上坎吃力。
如何才能轻松把菜卖出去?2013年3月开始,余长生试着在桥上支起一根竹竿,竹竿绑一个滑轮,然后把菜放进篮子升上空中挂在桥边。从此,老余每天早上六七点钟起床,喝茶、看报,忙完地里农活再忙家务。八九点钟,他把新鲜蔬菜装进菜篮,通过滑轮传递到桥边,路过的人,喜欢便买一把,留下两三元。“我从不操心桥上的事,继续喝茶、看报纸,下午菜被路人取完了,我就降下篮子数钱。”
余长生说,这个自助菜篮快两年了,从没少过一分钱。一周前,有人路过,他应该不是住附近的,看到篮子里的青菜拿了两把,站在桥上大声吼,“老板!老板!没有零的,过两天来给啊!”余长生也在桥下吼:“要得!拿走嘛!”过两天,他又来了,吼:“老板!欠你的钱放这里了!”
“我这里,这样吼着卖菜不多。”余长生说,反正自己没丢过菜,也没丢过钱,赊账也没问题,菜就在那里,取走菜给不给钱是别人的自由。即使不给,自己种的,不亏本,就当与自己分享了新鲜菜。
“不过,我放心得很,这年头,谁还赖几把小菜钱?”余长生说。
买菜阿姨点赞
方便实惠还放心
余长生的一亩多地,种的都是些时令菜。这个季节,就有小白菜、茼蒿、花菜、豌豆尖、菠菜等时令菜。
妻子杜女士说:“因国企改制,他没上班了,一月领800元生活费。他想过这样的生活,种种菜、种种花,我也支持他。现在卖菜也只当好玩,一天能卖三四把菜,6到8元。”
“前两天天气好,出来散步的人多,我卖了12元呢?”余长生笑着争辩,“附近的们都说我的菜好吃!”
余长生的菜地附近有3个小区,宝嘉江枫、秋水长天、金沙港湾。买菜的阿姨张国荣、丁翠华、刘玉兰就分别是这3个小区的居民,“有时家里差一两个菜,又懒得去菜市场、超市,出来散步,顺便买两把菜回去,特别方便。虽不是常常买,但有这自助菜篮,还是好!”丁翠华说,3个小区的老人基本上知道这个自助菜篮。
刘玉兰说:“我知道他还种了几棵枇杷树。去年五六月,枇杷熟了,我带着孙儿来买枇杷。小娃儿见到这样卖东西,都觉得很有趣,确实给附近的居民带来方便。”
57岁的环卫工人郑业兵下了班,偶尔也会带一把菜回家:“两元一把,便宜,方便,而且我知道他没有用化肥、没有打农药,吃起也放心。”
买卖不止青菜 更是人间诚信
重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孙元明认为:“看着是一把小小的青菜,其实这买卖间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
关于自助菜篮,一方面,可以赊账,甚至这两三元你记不记得、还不还回来都全凭自愿;另一方面,两年了,没有少过一分钱,路过的人都是把菜带走、把钱留下,这次没钱,下次也一定来补上。大家都共同遵守着、维护着这样的诚信规则,形成风气,这个社会就再美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