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谈·我的入党故事丨一副马鞍、一床军毯、300本书 它们是我对党最初的认知
人物档案:
王晓阳,女,1981年出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重庆市“五一”劳动奖获得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200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7月参加工作。
入党记忆: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祖父对我的影响极大,他是我入党道路上的领路人。我的祖父名叫王一,生前是一位信仰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当过八路军,跟随部队一路南下到了重庆。建国初期,他在国安系统工作。当时的重庆,还有不少国民党留下的特务,祖父和战友们一起,夙兴夜寐,坚持战斗,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揪出了不少潜藏的特务,维护了刚刚解放的山城的安宁。后来他加入了公安队伍,直到退休。
祖父去世前,给我和堂妹留下了珍贵的遗物。一是他当年行军途中,用过的一副马鞍。马鞍散发着陈旧的气味,祖父说他一直记着他的一位特殊战友——一匹战马。当年,日本鬼子包围了他们,这匹战马冒着枪林弹雨,驮着他成功突围。战马后来牺牲了,祖父留下了这副马鞍,陪着他从南到北,从青年战士走到了耄耋之年。
第二样遗物,是一床行军毯。祖父说,太行山冬天很冷,这床毯子裹着他和战友,在冰天雪地当中撑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夜。行军毯上有几块棕色的印记,祖父深情地回忆,那是一位战友的血迹,“他流了很多血,一直喊着‘冷’,我用毯子裹着他,直到他闭上眼睛……”
第三样遗物,是他留给我的书。他从他收集了一辈子的图书里,选出了近三百本,从人物传记到历史典故,从政治图书到百科全书,都作为遗物留给了我。
祖父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的思想,他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我。我不由得好奇,他们那一代人,以热血献祖国,而我们这代人,该如何做?在大学学习期间,我深刻感受到,在建设祖国的新征程中,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而青年党员,更是强国路上的排头兵。祖父给我的遗物,马鞍和行军毯,代表着战争年代,一个中国青年的拳拳爱国之心;图书,则承载着和平年代,一个中国老人的殷殷寄望之情。
带着这样的认识和感悟,大四那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毕业后在教育岗位上工作至今。可以说,正是因为祖父,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科教兴国、为国育人等等词语在我心中不只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信念。
奋斗故事:
2004年7月,我大学毕业,来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当时名为“重庆教育学院”),成为一名教师。十五年来,我从辅导员做起,当过学院办公室主任,再到成为一名专任教师,历经学工、行政、教学三个工作口。我深感每一个岗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辅导员岗位,将我从一个青涩的大学毕业生磨砺成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与学生深入交流的平台,没有这个接地气的岗位,就没有我后来的成长。
办公室主任岗位,将我从一个愣头青磨砺成一个心智成熟、虑事周详、乐观自信的职业女性,没有这个岗位,就没有我后来的成熟。
专任教师岗位,让我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方向,每当我站上讲台,心中油然而生动力。教师的成就感从何而来?学生目不转睛的眼神、专心致志的表情、心领神会的微笑、热情鼓掌的激励,都让我更加热爱这三尺讲台。
第一堂课的生涩,因为学生的鼓励而重拾信心;第一次遇到督导听课,紧张得语无伦次却收获鼓励和期许;站在市级竞赛领奖台上那一天,刚好是我工作十周年纪念日,深感热爱就是最好的礼物。
学习感言:
从“红船启航”到“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100年,是历史上彪炳千秋的100年。相比先辈,我们这代人有幸生于和平。然而放眼望去,世界依旧硝烟四起,战争阴云从未散尽。我常常对学生说,我们能安享太平,不是因为生在这个年代,哪个年代都有战争阴影,而是因为生于如此强大的中国,强大到再也无人敢欺。
国强则民安,民安则心齐!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将是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中坚力量。和平年代,需要更多的教师,抱持教书育人的事业理想,践行知识兴国的使命担当,怀赤子心,立鸿鹄志,担匹夫责,共同守护祖国的强大与安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王乙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