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分院来了!抗战时期,重庆守护了大批故宫南迁珍宝
《国家宝藏》的热播,让故宫里的馆藏成为网红般的存在,很多人看完节目都大呼:“故宫等我!”
今天,故宫来重庆了,你还不晓得?!
还有,你知道吗,重庆与故宫历史渊源悠久——抗战时期,安达森洋行旧址、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旧址等,是故宫文物南迁到重庆的重要存放点,其中安达森洋行旧址曾存放故宫文物3694箱,重庆与故宫博物院一道不畏艰险,为保护故宫稀世珍宝尽到最大努力。
故宫学院(重庆)揭牌仪式
今日上午,故宫学院(重庆)签约揭牌暨故宫文化传承活动,在安达森洋行旧址举行。此前,重庆市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就共同构建文化遗产人才、科研、项目等交流机制达成合作意向。这次故宫来渝,与市文化委、南岸区达成六项合作:
1 在重庆设立故宫学院分院,通过故宫学院平台开展培训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2 在安达森洋行旧址建设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主要用于展示南迁史实、举办相关展览,向公众传播文物保护理念。
3 开展故宫文化数字化展示,利用数字多媒体等方式,展示故宫最新的数字化应用成果,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4 在安达森洋行旧址设立紫禁书院(重庆),主要开展与故宫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和交流,通过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故宫文化信息。
5 加强学术科研交流合作,合作举办论坛、研讨会,故宫博物院对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予以指导支持。
6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合作,充分发挥故宫博物院收藏研究及教育优势,结合重庆市的地方资源与特色,共同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
重庆与故宫博物院渊源深厚、交流频繁。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来摆一摆重庆和故宫之间的传奇故事。
故宫文物南迁
守护中华文脉
1933年,当山海关被日军攻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围绕故宫文物要不要南迁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子伤透了脑筋。
胡适想通过国际社会干预保护文物,可当时几乎整个国际社会都想拿走中国的文物。
鲁迅写下“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的诗句。
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不同意南迁,给支持和参与南迁的人员打骚扰电话,寄恐吓信,鼓动人们将故宫的城门都给堵了起来,差点被打。
最终,闹剧以确定南迁结束。因为“只要文物在,中华文化的根就不会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就不会亡,中国人就不会做亡国奴”。
刚刚开船离开
日军炮火攻城
每件南迁文物都有对应的“身份证”,比如“天”字打头表明来自乾清宫,“地”字打头来自坤宁宫。同时,专家们专门定制了一批长三尺,高宽各一尺半的厚实木箱。尽管当时时间紧迫,但装箱工作依然一丝不苟、极为繁复,甚至将一箱瓷器从城墙上扔下,箱内的瓷器也毫发无损。
为保证一路上“人不离物,物不离人”,南迁文物虽有政府军队护运,但均配有故宫工作人员全程押送。从一地运到另一地,出发时间、运输工具、转岗、转车、转船,都有文字记录。故宫人用“对签子”的办法保证文物数量准确。一支签子对应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签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达。曾经故宫博物院理事李济和院长马衡在视察时,他们在册中随便圈了两号,5分钟不到,两箱文物就从几千箱中提出来了,管理之高效可见一斑。
19557箱文物抵沪后,放在上海法租界暂存,但好景不长,“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8月13日,日军轰炸上海,南京告急,南迁文物只能分三批向西迁移。同年12月9日(南京沦陷的前4天),这些文物随英国轮船“黄浦号”驶离浦口码头。
船刚开,雨声夹杂着隆隆炮声,日军开始攻城了。
留城文物,无一幸免被日军或掠或烧。
在菜园坝挖洞保存国宝
这不科学
根据战时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则,就这样,数千箱故宫文物辗转来到重庆。这些文物字画最多,对保存条件要求较高,因此仓库要找隐蔽性好的、结实的,同时还对空气湿度有要求。
当时,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蔡元培,主持了关于故宫文物在重庆存放地点的会议,决定立即修建专门的库房存放国宝。担任故宫博物院代理院长的马衡,想就近在菜园坝的附近挖山洞,建立基地保存国宝。但菜园坝离著名的珊瑚坝机场太近,特别容易遭受轰炸,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将文物分三处存放,即安达森洋行、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和吉时洋行。
安达森洋行旧址。 胡杰 摄
其中,位于南滨路的安达森洋行存放了3694箱文物,是存放故宫文物最多的地方。
把腊肉甩了存文物
瑞典人帮忙避日军轰炸
安达森洋行,位于南岸区南滨路慈云寺旁,始建于1890年代重庆开埠初期。看上去是几栋破旧的仓库,但它却曾经是故宫文物的“临时避难所”,是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传奇。
安达森是瑞典人,重庆开埠以后,他来到重庆南岸海狮支路2号买地建房开设洋行,主要经营鬃毛、腊肉及百货等。资料记载,安达森洋行原有6栋建筑,占地近万平米。当时故宫博物院租下四个仓库,安达森下令“把仓库里的腊肉都甩了”,将3694箱文物都搬进了仓库。
瑞典作为二战中立国,为防日军轰炸,洋行的主人瑞典人安达森每次在日军轰炸机来临时,便将瑞典国旗在屋顶铺开,就这样,故宫文物得以逃过大轰炸劫难。
“守卫者”朱学侃
为故宫文物而死
1939年5月,随着日军对重庆的轰炸日益加剧,故宫文物被迫再次向乐山转移。
由于江水涨潮期时间太短,押送人员必须昼夜抢工。故宫职员朱学侃在玄坛庙船舱边布置装运,江上漆黑,船中昏暗,朱学侃竟一脚踏空坠身舱底,重伤身亡。
他是为守护南迁文物身亡的第一人。
在继续迁徙的过程中,故宫文物也状况不断:行船于江上,纤绳竟然断了,船体失去控制,装满国宝箱件的船只连同船里的工作人员一起被水冲到下游……最终,搬运工靠人力,将一箱箱文物扛到乐山。
回迁文物重庆聚首
抗战胜利又战白蚁臭虫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当年秋天,故宫博物院重庆总办事处随即规划复员,开始着手准备故宫文物复归计划。在计划中,重庆扮演了聚集地的角色,分为三路分别西迁到四川乐山、峨眉,以及巴县的文物,将全部先运到重庆,再循水路直运南京。
1946年,所有故宫文物运抵重庆,藏入海棠溪向家坡山脚原国民政府经济部贸易委员会的库房,故宫博物院根据情况成立了三个小组负责整理保护。
在这时,白蚁和臭虫成为困扰他们的大害。白蚁非常厉害,一天之内,能把一箱的东西吃个精光。为了防止白蚁由箱架穿孔直接进去箱中,据故宫学者那志良先生回忆,工作人员在箱架之下垫上一块鹅卵石,白蚁要想进入箱件之中,必须爬过鹅卵石,它们必须在鹅卵石上用土筑成隧道才能达到箱子,要检查白蚁是否上来,只要看看鹅卵石的四周有没有它们筑的隧道就知道。这项工作是很辛苦的,工作人员每人发给一个棉垫、一个电筒,每天上午、下午分别检查一次。
文物集中重庆之后,故宫博物院就积极接洽船只,准备复原还都了。本来打算是把这些文物直接运回北平去,但因时局关系,平汉铁路的运输有问题,只能改为运到南京。从重庆沿长江水路运到南京的文物是比较顺利的。他们先在海棠溪设立一个转运站,用汽车从向家坡载运来的文物箱件,先由转运站负责人点收装上驳船,拖到对岸存入仓库,装船的时候,再由仓库将驳船拖出,用人力转入轮船。装运文物的轮船到达南京后,由在码头上负责接收东归文物的人员照应,将文物箱件装汽车,再运到文物库房储存。这批文物,自1947年6月中旬起运,到12月初结束。
(文中部分内容来源于《起运呈文》、《文物车辆翻车报告》、《故宫文物避寇记》、《故宫文物南迁及其意义》等)
原标题:故宫分院来了!抗战时期,重庆守护了大批故宫南迁珍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