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来渝谈《三体》电影改编:不介意和小说剧情天差地别,只要够精彩

03.11.2018  10:31

刘慈欣聊《三体

11月3日,由新华网、壹天文化、时光幻象和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主办,重庆重百商社电器、国美零售控股和清大紫育协办的2018科幻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将在重庆举行。作为与会嘉宾,11月2日晚,科幻小说《三体》作者,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抵达重庆。重庆晚报慢新闻第一时间见到了“科幻大神”,带大家与刘慈欣面对面聊一会。

谈电影:

不介意剧情和小说天差地别,但必须好看

(记者) 据媒体报道,首部用您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已经定档2019年大年初一,而《三体》电影版虽未定档,但一直备受关注。不过,很多大IP改编的电影往往都难以忠实原著。如果您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和原著差异过大,您会在意吗?

(刘慈欣) 电影和小说在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形式,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很多时候难以做到忠实原著。所以我不会在意电影剧情和小说差别大不大,但我会很在意改编的电影好不好看。如果谁拍的《三体》电影剧情十分忠于原著,但电影本身相当难看,我会十分不满。而如果一部叫做《三体》的电影制作精良、剧情精彩,但和《三体》小说的剧情天差地别,我也会欣然接受。

我觉得,小说改编电影应当遵循电影艺术本身的规律,忠于原著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改编的电影就十分忠实原著,但影片本身却评价不高,最终票房惨淡,续集的计划也泡汤。 

记: 很多观众认为,知名的小说改编电影,由原作者担任编剧是质量的保障,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您觉得能否胜任自己作品的编剧?

刘: 有的电影的确会请原作者来做编剧,但这是极少数的例子。剧组通常会认为原作者比较偏激,买下改编权后,通常不会让原作者插手。而实际上,由于小说和剧本的要求差别很大,原作者也很难掌控好一部电影的节奏。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类似刘震云这样,既是好作家,也是好编剧的例子。但大部分的情况是习惯单打独斗的作家,很难适应电影拍摄中的团队合作模式。我本人,就不是一个好编剧。

刘慈欣聊《三体

说漫威:

不喜欢漫威电影,但希望中国科幻建立类似体系

记: 之前有媒体报道,您并不太喜欢漫威系列科幻电影,请问您心目的科幻电影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刘: 漫威的电影制作精良,特效很好,还有着几十年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IP基础。但他呈现出的东西给人一种流水线生产的模式感,商业化的味道比较浓,所以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我更喜欢国外一些经典的科幻电影,例如《银翼杀手》、《太空漫步2001》等。

关于好的科幻电影具备哪些要素,我说不全面。个人认为它一定要有独创性、有深刻的思想,并用让人震撼的方式表现出来。

记: 漫威有“漫威宇宙”,DC有“DC宇宙”,有读者认为刘慈欣的作品也能建立“刘慈欣宇宙”,您认为中国科幻可能建立这样的体系吗?

刘: 虽然我个人不喜欢漫威,但却希望中国科幻作品能建立类似漫威、DC这样的体系,这将对中国科幻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我认为自己的作品无法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是体量上差了很多,IP的积累量不够,且类型只有小说。从中国科幻作品的情况来看,目前也不具备建立这样体系的条件。

以漫威、DC为例,他们是用漫画、文学、影视作品立体构建的体系,也有原创影视剧本构建的体系,但单以小说建立类似体系的情况还比较少见。目前我记得的,只有金庸武侠小说构建一个世界体系的先例。

宇宙观:

我是科技的绝对拥护者  

记: 有读者和评论者认为,从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您的世界观(宇宙观)是冷静的,也是相对黑暗和悲观的。我们觉得您在《时间移民》、《镜子》包括《三体》中,对人类对科技的迷恋都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是这样吗?

刘: 我自己的感觉和这种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我是一个科技的绝对拥护者。没有科技的进步人类发展就会停滞。科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工具,如果使用不当,的确可能造成很大的灾难,但不能因为担心、畏惧灾难的发生,就放弃科技的发展,反而应当勇敢地面对灾难,解决问题。 

记: 有读者认为,您小说中写的是未来,但像镜子一般映射出人类的历史。例如在《三体》中智子对困在澳大利亚的全人类说的一番话,就被认为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反思。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三体中您提到的“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句话?

刘: 作者将小说写出来之后,解读出什么含义往往是读者自己的感受,也是读者的自由。我创作《三体》和其他科幻作品时,从来没有希望用科幻小说反映现实的诉求,这也不是我创作的目的和初衷。

主流文学界有这样的观点,认为科幻文学是一个反映现实的工具,但我认为传统的科幻小说就是科幻本身,最纯粹的科幻作者眼中的科幻作品,不承担其他更多的内容。我认为自己就是这种纯粹的科幻作者。

如果要提到小说中“智子”对人类说的话,实际上人类在技术发展之前,生存的确需要努力,生存的确就是一种幸运,我只是说出了一个常识性的东西。

刘慈欣为粉丝签名

说技术:

低于体温一定程度下的冬眠技术可能实现  

记: 三体》中智子无所不能的形象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其中跨越空间的实时通讯是最奇妙的技术之一,其实现的原理是“量子纠缠”。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家已成功向两个相距1203公里的地面站发射纠缠光子,打破原先100多公里的记录。有人认为,这极可能促进通讯上的革命性进步,甚至可以用于物质传输。您能否给我们畅想一下量子纠缠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

刘: 从量子力学的原理上说,量子纠缠是不能用于通讯的,只能用于通讯加密。量子纠缠能用于通讯是大众对它的一种错误理解,甚至有部分科幻作者也有错误的认识。可以确定的是,科幻小说中提及的通过“量子纠缠”实现超远距离实时信息传输从科学角度来说肯定是错的。

以《三体》为例,智子能实现4万光年距离的实时传输,显然是违背科学的。我这样写的原因是小说剧情的需要,如果智子不能实现实时传输,那么小说剧情整个构架就会崩塌。目前的科学认知是,超过光速的实时通讯,是违反最基本物理定律的。

记: 三体》中通过冬眠到达百年后未来的技术让人印象深刻。现实中,重庆晚报就曾报道过重庆籍作家去世后冰冻头颅期待50年后“复活”的事件,您怎么看待“冬眠”技术,它是否真能实现?

刘: 我知道这个事情,这位作家是《三体》的编辑之一。这种方式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让家属能够多少保留一些希望。

但是,在低于体温一定程度下的冬眠技术是将来有可能实现的,它通过降低一定体温的方式,把人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有可能实现数十年的短时间冬眠。例如航行到火星需要两年时间,通过此类技术短时间冬眠,可以大大降低补给损耗。

但冬眠技术同样会产生社会问题,通常来说,大多数人都认为未来是更加先进美好的,如果大家都选择冬眠,那么又由谁来生产、发展呢?如果集体选择在某一时期苏醒,那么届时世界如何接纳众多苏醒的人群呢? 

开脑洞:

最期待的技术是“延长寿命  

记: 近几十年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变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能否谈一谈您最期待的是哪一种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改变?

刘: 也许说起来比较俗,我最想看到的技术成果是延长人类寿命。因为没人比科幻作家更想看到未来。寿命得到延长,也就等于可以到更远的未来,看到其他更多的科技发展。这就好比神问凡人,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时,你的回答是我希望满足我所有的愿望。

记: 延长寿命是指获得永生吗?您在《时间移民》中设想过人类放弃实体生命,存活于虚拟世界,这样的情形有可能出现吗?

刘: 永生和延长寿命不一样,延长寿命是预期可以做到的,但永生却复杂得多,因为永生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很多难以想象的后果。例如对个人而言,记忆就是一个问题,如果保持现在的记忆水平,时间足够长之后,人的记忆都换了好几轮,相当于活过好几个人的人生,这还算是同一个人吗?而如果什么都能记得永远不忘,这样的人生质量如何,难以预测。而对社会而言,人拥有永远的的生命,那么新的生命几乎是不能产生的。而获得永生后,人类是否还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问题。

把自己的意识拷贝到计算机中,这是可能实现的技术,不过目前,实现大脑和计算机的互联面临许多重大的技术障碍。并且,以这种方式永生存在更大的问题,意识在虚拟世界中轻易就能获得上帝的能力,实在是很难想象。 

说外星文明:

在超级文明面前我们好比蚂蚁  

记: 三体》中曾用一段诗歌描写先进的外星文明(歌者文明),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诗歌往往在硬科幻作品中并不常见,您为什么会选择用诗歌的方式表现外星文明呢?

刘: 这和《三体》中丝毫没有描写三体人的形象是一个道理,因为我们很难用画面来表现超级文明,所以尽量写得比较文艺和抽象,很多经典科幻作品中都有类似的处理方式。我认为,对外星人的描写,就好比维纳斯的手臂,怎么装都不对。除非是类似《异形》当中那种几乎没有太多智慧的外星人。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外星人是不是有智慧。 

记: 您认为外星文明存在吗?我们是否真有可能和外星文明交流?

刘: 这个问题说法不一,上个月有一个英国研究机构推论出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其他星球别说文明,甚至没有任何生命。

我的看法是,现在人类觉得已知宇宙很“安静”,很可能是我们并未掌握超级文明的交流方式而已。例如人类用电磁波通讯,每天有无数人使用手机、电脑联络,整个世界是很热闹喧嚣的。但对于一只黑猩猩,他听不到也无法理解人类的交流方式,它就会认为世界很安静。同理,超级文明也许根本不用电磁波,而是用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通讯,所以我们才无法获取信息。

另一个原因也许是我们走得不够远。太阳系最可能有生命的是木卫二,上面有液态的水,但现在人类就连钻探数百米冰层的技术都没有。所以,是否存在外星文明不好下定论。

此外,即使外星超级文明真的到了地球,我们也许根本无法判断他们是否智慧和文明的程度。就好比蚂蚁无法判断人类是否有智慧一样。科幻作品中,外星文明通常被拟人化,而实际上,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中,我们和外星文明的差距也许比蚂蚁和人的差距更大。

刘慈欣常常用蚂蚁与人的对望来思考 

谈文学:

看不清中国科幻文学的前景,但科幻影视将迎来繁荣  

记: 高晓松的《晓说》用4期节目讲述了《三体》的故事梗概,并用“单枪匹马把中国一个类型的文学提高到世界水准”来高度评价,认为在世界范围对欧美科幻“审美疲劳”时,以《三体》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带来了新鲜血液,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科幻文学的进步?未来的前景如何?

刘: 这种说法本身是不确切的,首先,中国科幻有许多前辈作家做出过巨大的努力,我充其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另外,中国科幻根本就没有达到世界水平。仅仅是一本书引起了关注而已。

在科幻文学领域,我们从各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从作者数量看,中国知名的科幻作者全国也就20-30个人,而美国有2000-3000人,从作品质量和数量来看,也远远不足。至于世界范围是否因为“审美疲劳”关注中国科幻文学,我认为有一定这样的因素。

中国科幻的前景,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说。一方面是科幻文学的前景我看不清楚。其读者规模小,作者群体小,状况并不乐观。但另一方面,我却认为中国科幻影视在不久后的将来会迎来极大的繁荣。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彭光瑞 文 李野 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