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麟:虽然重庆已是“网红”,但传播力还有上升空间

24.11.2019  14:02

1987年,因为要查找一些资料,杨锦麟第一次来到重庆。此后,因工作原因频繁路过重庆。曾经拍过一系列重庆题材的他,近日参加“感知重庆·知名国际新闻评论员重庆行”,又一次在重庆呆了几天。

在接受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专访时,他说:“重庆的生命力在新时代注入了智能化,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弯道超车。

感叹人才:30多岁时我还在学校当老师

1987年第一次来重庆时,杨锦麟奔走在档案馆查资料。虽然已过去30多年,但杨锦麟还记得,“跟之前了解的重庆没有差异,热辣的火锅,纯朴的山城。

在他印象中,在朝天门吃火锅的场景一直挥散不去。

后来因为工作,他频繁路过重庆,以至于几年前他还来重庆拍了好几集《走读重庆》。

以前去过云阳、武隆、湖广会馆,还体验当了‘棒棒军’,这些都偏重人文。这次来重庆,可以说出乎我的意料。”在参观了两江新区、礼嘉智慧公园、巴南丰盛垃圾焚烧厂,了解了陆海新通道后,杨锦麟这样说。

第一个让他出乎意料的是云从科技创始人兼总裁,1981年出生的周曦。在云从科技参观时,杨锦麟甚至动了要专访周曦的念头。

80后,三十多岁。三十多岁时我还在学校当老师,他就创建了这么厉害的企业。他现在在重庆吗?可以做个专访,我们来一次对话。”看了云从科技荣誉墙上展示的一个个世界纪录时,杨锦麟转头就对两江新区工作人员说。

在“试衣魔镜”前,杨锦麟还邀请一同来渝的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斯瓦兰·辛格一起现场“换装”。

在看到“试衣魔镜”里换上西服、休闲装、衬衫的自己时,杨锦麟立马让助手逐一给他留影,“这个够帅。

接受采访时,杨锦麟说,重庆的发展需要人才的聚集,“这方面,重庆要做更多的努力,要想想,还有什么足以吸引人才包括国际人才来重庆落户,为重庆的愿景打拼。

感叹未来:重庆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弯道超车

杨锦麟感叹,日新月异的重庆,让他看到了未来重庆的样子。“在以前,不靠海的重庆,也许并不像海边城市发展得那样快速,但现在重庆各方面的变化,重庆的生命力,在新时代注入了智能化,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进行弯道超车,这可能是重庆新的高点。

在杨锦麟看来,重庆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现在正探索智能化赋能制造业,“应该是制造业转型时代的典型现象,在保持吃火锅热辣劲的同时,重庆应该还要有更大的胸怀和视野,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在参观礼嘉智慧公园时,杨锦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公园里的示范点,讲解可以配上英文,虽然现在感觉空白点多一点,但这是未来城市、智慧城市的启蒙,要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个启蒙中,就需要更多的人来了解。”杨锦麟还细心补充,“讲解人员的着装倒可以有点中式特色。

假以时日,这可能是中国未来智慧城市的示范点,对重庆居民、周边城市、对中国都是有启示的。

感叹开放:重庆有足够的眼光和能力接受新兴事物

在西部物流城,已经上了车的杨锦麟还不忘要一张物流园的鸟瞰图,“这么大一块地方,在寸土寸金的沙坪坝,很不容易。”杨锦麟说,重庆虽说和海边城市相比仍有潜力可挖,但重庆作为西部的开放高地,有足够的眼光和能力去接受新兴事物,“希望重庆在对外开放方面做更多的布局。

而重庆人火辣、直率的性格特征,在杨锦麟看来,也是具有企业家的基因的,”他们对市场的敬畏,表现得充分。”

期待合作:讲好重庆人的故事

每到一个地方,杨锦麟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

他想到了和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合作,“要讲好重庆的故事,首先要讲好人的故事,如果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和我们一起合作,做一百个新时代的重庆人,每个人的故事,5分钟,足以影响世界。

他认为,虽说现在重庆成为旅游热门城市,“但重庆自身的传播力还有上升空间,应该出动出击,要在这个时候找到自己的IP,找到一个新的概念,然后所有的传播来为这个概念服务。

此外,他说,重庆还需要有文化自信,把差异性、有利的进行放大,“要有原创,要有底气,比如我们的垃圾处理方式,我们进行燃烧发电,这方面还引领许多城市,为什么不搞一个垃圾处理的世界级论坛?

期待我和我的团队能为重庆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十年后再来重庆,会有更新的感受。”杨锦麟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摄影 张锦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