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难题 补短板 增实效 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职工
王平(左)正在接受采访。市总工会供图
深化改革系列访谈⑧
深化群团改革被认为是政治领域一项旨在固本谋远的重要改革。而工会改革则要达到激发基层工会活力,真正使基层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创新。那么,改革如何破题?如何才能让工会服务更接地气?近日,记者采访了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平。
重庆日报:工会改革的“第一刀”涉及什么内容?
王平:按照群团改革的要求,工会改革首先精简了市总工会机关编制。我们的内设机构,从原来的19个精简为13个,精简率达到了30%以上。市总工会和直属事业单位精简了123个编制,精简率达到20%以上,所有精简下来的编制全部下放到区县总工会一级,用来充实基层力量。
按照改革方案,市总工会专门成立了直接为职工服务的3个中心,即宣传网络中心、职工权益维护中心、职工服务中心。同时,要求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开展“四个一”活动:包括市总领导及机关的所有干部每人要联系一个非公有制企业,联系一个困难职工,联系一个一线职工,联系一个农民工;每年至少要到职工家里去看望和慰问两次,听取他们对工会工作的意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重庆日报:精简机构实际上就是要疏通“毛细血管”,解决工会组织“头重脚轻”“高位截瘫”的问题,除了要让头缩小,还要把脚放大,要让基层工会壮大。针对基层工会组织缺人员、缺阵地、缺经费等难题,又怎么来弥补短板?
王平:首先我们要解决基层有人办事、有阵地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所谓有人办事,就是要推动加强落实基层工作力量。前面提到的,市总工会精简的123个编制已经全部下放到区县以充实基层力量。此外,我们还广泛在工会干部当中采取“专、兼、挂”的方式,或者购买社工服务,招募社会志愿者,来弥补基层工会“无人办事”的短板。通过这些措施,区县总工会平均增加了2—5名工作人员。
针对“缺阵地”问题,按照改革要求,区县总工会设立了“一办两部一中心”。“一办”就是办公室,“两部”即服务发展部和基层工作部,“一中心”就是职工服务中心。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凡是乡镇街道工业园区有100家以上企业或拥有职工5000人以上都要建立工会组织。工会主席由党委成员担任,同时设立专职工会副主席。改革之前,群团组织都是“各自为政”,服务内容重复叠加,浪费了很多资源。群团改革后,工会联合共青团、妇联打造了群团服务站,整合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针对“缺少经费”问题,改革后,市总工会在工会经费当中拿出20%,区县总工会也拿出本级所收工会经费的20%,直接拨付给乡镇街道、工业园区总工会,来解决他们没钱办事的问题。
重庆日报: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是工会组织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群团改革之后,这个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王平:在做好春送岗位、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传统市级帮扶品牌的同时,根据群团改革的需要,特别是结合目前劳动关系领域的一些问题,我们着力打造了“千名律师进企业,服务职工在基层”这项活动。这项工作计划在3年内招募一千名律师志愿者进企业,直接为职工服务。他们有5项任务:第一就是劳动关系及日常生活领域当中相关法律问题的咨询;第二是劳动法律知识方面的普及;第三是劳动争议的调解;第四是对受侵害的职工进行法律援助;第五是帮助企业规范用工。目前,活动已经开展了一年,首期招募的389名律师志愿者入驻到5000多家企业中,覆盖职工50多万人。最近我们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调研总结,从收集的情况来看,活动开展后,职工到各级工会的上访量下降了20%以上,对工会组织的认可度增加了30%以上。
重庆日报: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据了解,为了适应新时期工会队伍建设,市总工会推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王平:为了破解我们网上工作不足的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实施“互联网+工会”行动计划。通过打造“一网一证一卡”平台,将工会工作全部上网,让职工一键享受职工维权、职工福利、职工健康、职工技能提升等十大专业服务。比如我们开发的“渝工娘家人”APP,职工可以通过该APP找资讯、找组织、找服务、找援助、找实惠、找培训等。目前线上平台已经汇集了会员300多万名,互动次数达到332万余人次,有效延长工会服务手臂,打通联系职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接下来市总工会计划共建跨省机制,和其他省市共建“互联网+工会”互助平台。目前,已经和云南、海南等省市初步达成共识。
重庆日报:接下来还有哪些计划,让群团改革能够继续推进?
王平:下一步我们将结合重庆工会改革的实际,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贯穿群团改革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工会改革,继续在建机制上下工夫,继续在强功能上下工夫,继续在增强实效上下工夫,提升工会的凝聚力,增强改革的影响力,使广大职工真正认可工会是他们信赖的“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