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标准化 下好税收现代化的先手棋

08.04.2016  20:51

  标准化是实现税收业务和信息高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打造标准化,要有科学稳定统一的标准,重点在于对规范的执行到位

  生产力有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对税务机关来说,劳动者是税务人员;劳动工具是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劳动对象在信息化时代是海量的数据。实现现代化,首要问题是实现生产力三要素的信息化变革。

  对劳动者的变革在于强化税务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要把建设高素质的税务人员队伍作为首要战略任务,让劳动者的思想真正解放,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增强驾驭信息化的本领。对于劳动工具的信息化变革,就是要加强税收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金税三期是劳动工具的又一次技术进步,在此基础上,“互联网+税务”各项工作的推进才会有载体。而对于劳动对象的信息化改造,就是要对劳动对象即数据的取得进行标准化介入。

  以前我们不太注重数据的规范化整理,要么不注重搜集整理数据,要么取得的数据口径不统一。这直接导致了有效数据缺乏的情况,达不到全面信息化的基础要求。事实上,税收工作要想达到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实现集约化,如何实现集约化?这要通过信息化才能实现。而要实现信息化,前提是要完成标准化。

  标准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信息化是后工业化的产物。信息化的前提是要把工作的内容、流程和结果规范、统一。税收工作只有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最终才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形成一个紧密咬合的连锁反应机制。把这些“”全部加到一起就是科学化。当然,税务机关、税收工作的升级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标准化,则是基础意义上的起点。

  标准化,在如今的工业4.0时代,是实现税收业务和信息高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本质上看,税务机关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处理信息。凡是效率低的,一定是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应用不够的。去年,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将标准化的推进工作提升到了新的境界。着力税收标准化,需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打造标准化,首先要有科学的、稳定的和统一的标准。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在税收征管、纳税服务、出口退税和国地税合作四个方面出台了1.0至2.0版本的规范,这是着力标准化的关键一环,也是在形成一套普遍适用的标准,从而为信息化的全面推行铺平道路。作为省级乃至地市级税务机关,在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规定之外,也要形成自身工作的标准化。制定标准,必然要通盘考虑,既考虑数据与信息技术的接驳,也要考虑科学化的整体链条,既要考虑当前的实现能力,也要考虑未来的前进方向。

  打造标准化,重点在于对规范的执行到位。一分计划,九分落实。税务机关的标准化工作由顶层设计,基层落实。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各地基础、条件不同,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会有改革的“阵痛期”。改革向来不会风平浪静,这也是改革需要支付的成本之一。闯过了这一关,接下来的各项工作才会“乘风破浪”。

  (来源:中国税务报)

  版权声明:

  凡在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中所涉及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