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位“核桃妈妈” 花10年只为一棵核桃树

14.02.2019  11:18

城口县高观镇的一处试验园内,成片的核桃树规整地排列在园中,市林科院高级工程师李秀珍正在指导工作人员挨个为它们修枝整形。

再过20多天,这些核桃树就要慢慢开始萌芽了,他们得赶在萌芽前完成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这是一年中首次防治,现在护理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核桃树这一年的长势。对于园里的工作人员来说,已经到了抢季节的时候,而在李秀珍看来,与时间赛跑早已成了家常便饭。

这个月,她要在十多个区县之间来回奔波,指导众多种植核桃的农户如何做好清园。

这些农户种下的“渝城1号”核桃树是李秀珍和她的核桃研究团队10年的心血。

最初的困难

找一棵最适合重庆的核桃树

核桃科研在重庆起步晚,科研严重滞后于生产。

2009年,市林科院组建了第一个核桃研究团队,想要找到一个最适合重庆种植的核桃优良品种,刚刚硕士毕业的李秀珍加入其中。

说是团队,其实算上我最初只有两个人。

李秀珍回忆道,为了尽快摸清重庆核桃产业现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最初的三年,她和同事长期奔走在各个区县的崇山峻岭中,寻找种得好的优良核桃树。

核桃成熟前两三个月,是优选的大好时间,但那时也正是重庆的酷暑时节。自带干粮、水、调查工具和核桃样品,翻山越岭,早出晚归,成了她们的日常生活。

经过艰难的三年调查,李秀珍发现,大多数地方的核桃树因为品种杂乱、缺乏技术指导,存在诸多问题。核桃树活不下来,活了又长不好,长好了却不结果,就算结果了,果子也是千奇百怪,很难卖出好价钱。

我们发现,短时间内想要在重庆本地选育优良品种很难。

经过商量,核桃研究团队最终决定,在选育出本地优良核桃树之前,先引进全国的优良品种做试验。

2013年,李秀珍等人在各区县不同海拔的地方建立了核桃试验园,引进20多个核桃品种,最终选育出“渝城1号”这个相对适应重庆栽培的核桃品种。

最棒的老师

讲故事打比喻 让种植户听得懂记得住

至今,“渝城1号”已在全市种植了10多万亩,不少大山核桃种植户的手机或电话本里都存着李秀珍的名字,她是种植户眼中的“李专家”,是同事们公认的“专业出差户”,但她认为自己更像是一名乡村医生,每一棵核桃树都是她的“病人”。

核桃树种下了,长起来了,需要协调各部分合理生长,维持树形,促进开花结果,修枝整形是一个必要的手段。而没有太多种植经验的种植户往往不理解,对于他们来说,剪在树上,痛在心里。

一位让种植户记得住的核桃专家,不仅是因为她一直扎根基层,还因为她与众不同的指导方式。

种树就像是养孩子,从小要教育好,树长歪了就跟孩子路走偏了一样,要及时纠正回来,不好的习惯就需要我们来修剪,以后才能长得好。

这是李秀珍常对种植户说的一句话,农村长大的她跟种植户交流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手把手教他们种核桃,不能光说专业知识,太专业的词我们学着都头疼,更别说让他们听进去了。”讲故事,打比喻,李秀珍的每一次指导让种植户听得懂、记得住。

最终的坚持

源于种植户对她的信任

多个区县的核桃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山深处,从主城坐火车到县城,转大巴车到乡镇,再坐摩托车到山上,成了核桃研究团队成员多年不变的路线。

10年来,李秀珍的团队将适宜重庆的核桃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广到城口、巫溪、巫山等区县,团队也从最初的2人增加到5人。能吃苦、接地气,这个团队渐渐让越来越多的种植户认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请李秀珍到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

几年前的一天,李秀珍在万州做完技术培训,坐车赶往垫江的试验基地,却没想到,她坐车在前,有人跟随在后。万州一位正好错过了当天培训的种植户追到了垫江,非要向她当面请教。

确实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像明星一样被追着跑。

李秀珍笑着说道,正是因为种植户们的信任,让她坚持至今。而当时追上来的种植户在她的指导下,不仅自己种好了几百亩核桃树,还带领当地村民种上了几千亩。

这些年,每当看到种植户因为核桃品种选择失误,管护方法不当,核桃树长不好没收成,尤其是听到农户在电话里一口一个“李专家”,那种焦急和期盼让她又急忙整理好行李,毅然踏上行程。而除了现场指导,李秀珍还与众多种植户分区县建了微信群,回到主城时就在群里与种植户交流核桃种植成功的秘诀。

李秀珍认为,自己这十年只有一个故事可讲,就是见证了很多种植户如何一步步种好核桃的故事。她和种植户的故事都是在围绕着一棵核桃树转悠,从种下,到萌芽,再到结果,这个故事持续了十年,还将一直循环下去。

上游新闻记者 冯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