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巴渝工匠”:他在4根头发上刻了一首630字的唐诗
工匠名片
潘启慧:男,66岁,著名微刻大师。
推荐理由
他从80年代初研习微刻技艺,通过近30年的研习,其微刻书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他的微刻书法作品无论楷、行、篆、隶、草各体,都具有穿容书法的笔墨神韵,其刻字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两万字左右。
曾获荣誉
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评审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文化大使”、中国功勋微刻艺术家、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十大民间艺术家等。
今年3月,重庆微刻大师潘启慧再次“火”了:他在一块面积只有巴掌大的猛犸象牙残片上,刻写了6000多个字,一举获得全国“金凤凰”创意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说起这块猛犸象牙残片,长27.5厘米、宽5厘米,面积和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差不多,在这么小的一块地方,不仅要刻写6000多个字,还要展现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草书、篆书等10多种字体,评委感叹,这位微刻大师,真是神了!
其实,这还是小露锋芒。潘启慧说他有一件最得意的作品,是4根毫不起眼的银色头发,如果在放大镜下观察,你会发现上面刻了一首长达630字的唐诗《琵琶行》(完整版)。
4根琴弦上刻下《琵琶行》
近日,记者来到潘启慧位于璧山区青杠街道青山厂的家中,去看看微刻艺术的神奇。
当今年已经66岁的潘启慧搬出最近几年的获奖作品时,每件作品的精细程度,都足以让世人惊叹。
在一个不足巴掌大小的金色琵琶上,镶有4根金色的琴弦。潘大师介绍,这是曾在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作品《燕京八绝》,由他与其他八位工艺美术大师合作而成,潘启慧主要是负责琴弦部分的微刻。
在高倍放大镜下,记者看到头发丝大小的金线上,整齐有序地刻满了白居易的唐诗名作《琵琶行》(简版)。潘大师介绍,每根琴弦长不及3厘米,粗只有0.1毫米,然而每根琴弦上都刻了158个繁体字,平均1毫米刻了6个字。
而如何在琴弦上刻字,当初还真是煞费了一番功夫。最开始他打算先在金线上刻好诗,然后再安装到琵琶上去,没想到金线容易滚动,导致产生大量废品,“估计废弃的金线超过2米”。
最后,潘启慧只得把金线安装在琵琶上后再刻字,耗时3个月,终于完成这件罕见的作品。
体育老师拿牙刷当材料练成微刻大师
潘启慧是如何练得这身绝技?
潘启慧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他是璧山县青杠镇原青山子弟中学的体育老师,他自小爱好书法绘画,成年后喜欢收藏邮票和古钱币,并结交了上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藏友。
有一次,单位组织内部展览,其中有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让潘启慧很受启发,遂决定学习微刻。随后,潘启慧分别给藏友们写信,告知以后不再交换邮票、古钱币,而要用10年时间学习微刻,并承诺学成后,将赠送每人一件自己的作品。因为没人教,工作之余,他就自己用刻刀在牙刷手柄上学着雕刻。
每天晚上吃过晚饭,潘启慧就开始刻,往往持续到深夜。白天,他的刻刀和牙刷也不离身,一有空就拿出来练。原本计划用10年时间学微刻,潘启慧只用了5年。随后,他给100多名藏友每人赠送了一块微刻作品。
恋上微刻,他有20多年不干重活
潘启慧称,自从恋上微刻,他有20多年不干重活。
“怕影响创作。”潘启慧说,以前,他很喜欢跳“锅边舞”,几乎包揽了家里所有家务事。练微刻后他发现,干了重活后,手会失去原来的分寸感,就连脉搏的细微跳动,也会影响雕刻的效果。好在他的妻子是个贤内助,主动揽下了所有家务。
练微刻前,潘启慧的酒量不错,但他发现在饮酒后练习微刻,手会不听使唤,抖得厉害,就把酒也戒了。
为了让微刻书法能体现出其本来的笔锋,潘启慧的雕刻工具都是自制的。
在他家的工作台上,记者看到一个长方形的盒子,盒盖上以毛笔分别写着:刻玉刀、发刻刀、刻牙刀和刻石刀,盒子里相对应的区域里,有四五把大小、长短不一、刀口粗细有别的刻刀,四周则散放着刀头、刀片等。
潘启慧说,为了让作品凸显刚柔并济之美,除手上功力,刻刀尤其重要。比如,圆锥形的刻刀虽能刻线,但无法体现笔锋。“我就琢磨自制了四菱形刻刀。”潘启慧称,这种4面有刀口的刻刀,对各种雕刻材料都很适用,只需根据不同材质调整刀口粗细即可。(记者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