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的重庆岁月

09.12.2020  15:36

红岩春秋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艺术界有一位杰出女性,她是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她就是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爱莲。

戴爱莲,祖籍广东新会县,1916年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她自幼喜爱舞蹈,14岁随母亲到伦敦定居,先后师从芭蕾舞名家安东·道林和现代舞理论家鲁道夫·拉班。

1941年初,戴爱莲与丈夫叶浅予来到重庆,一住就是五年。在渝期间,戴爱莲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结下深厚情谊,对她的人生道路、艺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用舞蹈表达满腔的爱国热情,她的艺术成就因与祖国共命运、民族共存亡而永载史册。

戴爱莲

与周恩来初次见面闹笑话

抗战时期,侨居海外的戴爱莲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知道了毛泽东、周恩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并向往革命圣地延安。

1940年,她怀着爱国之情,辗转回到中国。因叶浅予要到重庆处理工作,她跟随来渝。在重庆,戴爱莲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周恩来。出乎意料的是,在与周恩来初次见面时,却闹了笑话。

刚到重庆时,戴爱莲夫妇住在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郑用之家里。一天晚上,郑用之在家中宴请周恩来和郭沫若,戴爱莲夫妇也应邀出席。

戴爱莲虽然久闻周恩来和郭沫若大名,但并不认识。饭桌上,中文不好的戴爱莲听完主人的介绍后,似懂非懂,没有搞清楚谁是谁。郭沫若正好坐在戴爱莲对面,戴爱莲见他举止儒雅,谈吐不俗,便颇有兴致地交谈起来。而坐在戴爱莲旁边的周恩来,也频频与郭沫若交流。郭沫若向戴爱莲介绍周恩来时,称他为“周师长”。戴爱莲以为周师长是国民党将军,出于对国民党的反感,便不想多搭理。

席间,戴爱莲感觉这位师长风度翩翩,气质不凡,便暗自思忖:“太可惜了,这样的人也加入国民党。否则,我一定会和他成为好朋友的。

叶浅予与戴爱莲

饭后回到房间,叶浅予问戴爱莲:“你知道坐在你旁边的人是谁吗?”她回答说:“不就是个国民党的师长吗?”“什么?你简直糊涂!那是周恩来。”戴爱莲大吃一惊,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

真相大白后,戴爱莲为在宴席上对周恩来的失礼而懊悔不已。叶浅予提醒她:“我们应该找时间专程去周公馆登门致歉。”戴爱莲说:“那是一定的。

几天后,叶浅予、戴爱莲登门拜访周恩来和邓颖超。说明来意后,戴爱莲对邓颖超讲起那天自己失礼的笑话。邓颖超听后,大笑不已。戴爱莲夫妇向周恩来表达了想去延安的心愿,周恩来微笑着说,你们在大后方的用武之地比去延安大得多,劝他们留在重庆。戴爱莲夫妇接受意见,留了下来。

此后,戴爱莲经常出入红岩村,成为那里的常客,并与周恩来、邓颖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用舞蹈激发抗日斗志

戴爱莲到重庆不久就遭遇了日机轰炸。为躲避空袭,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搬了三次家。之后,她打算与舞蹈家吴晓邦、盛婕联合举行“舞蹈发表会”,主题是宣传团结抗日。

1941年5月31日,《新华日报》登载有关“新舞蹈表演大会”消息

1941年6月5日晚上9点左右,她们正在为“舞蹈发表会”排练节目,却遇上日机来袭。日军出动24架飞机分三批轮番轰炸重庆,空袭近五个小时,街上横尸一片,到处是断垣残壁。位于较场口的防空洞由于拥挤和缺氧,致使1000多人死亡,造成了骇人听闻的大隧道惨案。

轰炸结束后,重庆举行了为期两周的哀悼活动,“舞蹈发表会”因此延期举行。这一时期,戴爱莲多次亲历日机轰炸,因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创作了舞蹈作品《空袭》,真实反映了日军大轰炸的残酷现实。

同年,戴爱莲在重庆听到了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思乡曲》。这首乐曲倾诉了因日寇侵略而背井离乡的人们愁苦和悲愤之情,深深地感染了听众。这是戴爱莲第一次听到中国音乐家创作并演出的小提琴独奏曲,她如醉如痴,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涌上心头,决定将《思乡曲》改编成独舞。

经过戴爱莲精心设计和巧妙编排,《思乡曲》具有了舞蹈表演的立体艺术形式。她在国泰大戏院表演时,马思聪亲自为舞蹈配乐,演奏《思乡曲》。演出结束后,观众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1945年1月,《新华日报》在化龙桥报社广场举行创刊七周年纪念会,来自延安的秧歌队演出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一朵红花》《牛永贵负伤》等剧目。戴爱莲带着育才学校舞蹈组的学生们前去观看,她对秧歌剧感到新奇和亲切,对这种民间舞蹈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育才后,戴爱莲把当时流行的一首歌曲改编成秧歌舞《朱大嫂送鸡蛋》,由育才学子吴艺扮演朱大嫂,彭松、隆征丘扮演八路军战士。这个秧歌舞受到人们热烈欢迎,凝聚了抗战信心。

积极投身舞蹈教育

在渝期间,戴爱莲先后任国立歌剧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舞蹈教师。1944年夏,教育家陶行知邀请她到育才学校创办舞蹈组。

育才学校设在合川草街子乡古圣寺,教育经费主要靠募捐所得。音乐组在主任黎国荃的领导下经常为学校组织募捐演出,宋庆龄也曾为育才学校举行募捐活动。育才学校的教学设备匮乏,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戴爱莲却毫不在意,欣然接受了陶行知的邀请。

戴爱莲和育才学校其他老师不同,她穿着洋气,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孩子们对这位浑身透着西洋气息的女教师充满了好奇。虽然她无法熟练地运用母语来表达舞蹈思想,但并不妨碍她用肢体语言清晰而深刻地表达艺术理念。戴爱莲的到来给育才学校舞蹈组带来了生机。她扩大舞蹈组的规模,在教学中融入芭蕾基础的训练,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西为中用,大大改良了对学生舞蹈基础的训练,让孩子们尽情地感知舞蹈。

学校的物质条件非常艰难,师生们有时吃发霉的米饭,菜也只有黄豆和豆腐渣,脚上都穿着草鞋。学校没有舞蹈教室,寺庙里的一个露天平台成了舞蹈组的排练场,悦耳的琴声和孩子们翩翩的舞步给这座古庙增添了亮点和活力。

戴爱莲也在这个场地练习芭蕾舞。冬天,她的手脚被冻得僵直麻木了,就在火盆上烤一烤,继续练习。学校有一架钢琴,在寒冷的冬季,她戴着手套依然坚持练琴。在恶劣的环境下,她培养出彭松、隆征丘、叶宁等一批舞蹈家。

每年正月十五,戴爱莲与其他老师一起把学生带到村里为老百姓表演节目,并教唱抗日救国歌曲,教他们识字、学文化。那时,老百姓家里最好的东西是鸡蛋,但他们舍不得吃,都用来换取急需的物品。每次师生们去村里慰问演出,老乡们总是煮鸡蛋招待,对他们非常热情友好。

戴爱莲一直认为艺术离不开人民,她将充满生活激情和生命力量的舞蹈传递到普通百姓中,成为当时重庆最受欢迎的舞蹈家。

一场特殊的演出

1946年4月初,戴爱莲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演出,慰问对象是刚从国民党军统集中营获释的两名共产党人——叶挺和廖承志

出狱后的廖承志(右)与叶挺在中共代表团驻地

廖承志的父母是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1942年5月,因叛徒告密,廖承志被捕。由于宋庆龄、何香凝不断向蒋介石要人,周恩来在国共重庆谈判时也当面向蒋介石提出释放要求,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后,蒋介石迫于各方面压力许诺释放廖承志。1月22日,廖承志从军统集中营黄家院子获释。

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先后被关押在江西上饶、广西桂林、重庆等地,党组织多次营救未获成功。1946年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向国民党提出,以释放在邯郸战役中被我军俘获的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为条件,换取叶挺自由。蒋介石接受了建议。1946年3月4日,叶挺从军统重庆集中营蒋家院子获释。

叶挺和廖承志被营救出狱后,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休养。

当时,育才学校已搬到化龙桥刘家花园,与八路军办事处毗邻。戴爱莲带着学校的老师在办事处表演了舞蹈节目,赢得满堂喝彩。叶挺和廖承志对她出色的表演更是啧啧称赞。

廖承志是广东人,与戴爱莲是老乡。1940年,“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举行募捐义演,因有特务跟踪,廖承志没等戴爱莲的表演开始,就提前撤离了。这次在八路军办事处的演出,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因为坐牢的缘故,廖承志气色很差,却非常健谈。他告诉戴爱莲,自己很长时间没见过阳光,还患上了肺病,称赞戴爱莲的舞蹈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认为国内恶劣的战争形势会影响她的舞蹈创作。戴爱莲说:“我的创作和生活不可分割,我回到祖国,就是来寻求我们自己的民族舞蹈。

戴爱莲告诉廖承志,经常有特务跟踪她,于是廖承志讲了一件趣事。廖承志在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工作时,办事处周围特务密布。一次,他出门后故意放慢脚步,走了一会儿开始奔跑,特务对他紧追不舍,直跑到对方累得瘫倒起不来,他才返回办事处。廖承志的坚强和乐观深深感染了戴爱莲,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虽然这次慰问演出在戴爱莲的艺术生涯中,只是一次小型的演出活动,但戴爱莲认为,这是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演出之一,值得永远怀念。

原标题:“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的重庆岁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