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合川峡砚:巴渝三大名砚之首 《百龙戏龟》还被中海南收藏
源重庆消息,三江水汇在合川沥鼻峡东岸的后山—代,合流并进,就在嘉陵江必经的也就是合川草街柳坪村的境内,山下数百米深处储藏着大量稀有的峡石,石层厚度达两公尺有余。石材质地细腻,色泽淡雅,易于雕刻,在全国独一无二。
早在宋代,三江汇聚的合川不仅商贸发达,而且文风盛行,上天赐予的上好峡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能工巧匠们雕刻制作砚台的首选材料,峡砚也便由此而得名。
合川峡砚又名三峡石砚、墨玉宝砚,因其具有久墨不干、储墨不腐、不损笔锋、磨墨快速、色泽淡雅等特点和精湛的砚雕技艺,得到众多名士的赞美。
峡畔茅屋僻,巧工凿石盘。
启墨云龙舞,运笔虎榜悬。
石腻堪如玉,工艺圣手传。
贵似翰家客,四宝居一员。
这是明代合州火吏部尚书李实对峡砚的题诗。冯玉祥对合川的墨玉石砚台尤其赞赏,曾泼墨亲自书写“有志者,事竟成”和“卧薪尝胆,三干铁甲可吞吴”的名言警句。近代知名人土及书画家于佑任、谢无量、郭沫若等亦对合川峡砚题诗赞颂。
而与其名声在外的美誉相比的,则是峡砚本身并不顺遂的发展历程。宋代初期,合川本地雕刻技艺远近闻名,但实际从事砚台制作的匠人屈指可数。随着南宋中晚期宋蒙交战,峡砚甚至一度停产,到了明代才恢复制作。而等到明末,由于战乱,工匠纷纷居家迁徙躲避战乱,峡砚制作再度终断。
几经起伏,直到“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与当地民间手艺人共同振兴雕刻工艺,才使峡砚重获生机。
到了近代,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峡砚制作者博采众长、融合发展,峡砚历经了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又迎来了当下的没落。作为如今老一辈峡砚制作者易宗毅,将峡砚雕刻技艺传承至今。
△合川峡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易宗毅
易宗毅从事峡砚制作近60年,他经历了合川峡砚发展的高峰。从上世纪80年代,峡砚由几个款式发展到近百个品种,雕刻也从单一的平雕、阴刻、钻花、圆雕、浮雕、镂空发展成 浮雕 和 镂空 等多种技艺相结合的复杂工艺。
而伴随着技艺越来越纯熟,又陆续出现了异形砚、双层砚、三层砚、微型砚等,峡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与金音石砚、夔砚齐名的巴渝三大名砚之首,且作品更是远销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和国家。
随着这股浪潮,易宗毅也在传统平雕峡砚的基础上,首次将浮雕、镂雕技法与峡砚相结合,其作品《龙凤砚》《蝶恋花》《龙头观音》《仙女献花》等,将合川峡砚推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尤其是《百龙戏龟》还被中海南收藏,更为合川峡砚添上惊艳的一笔。
△易宗毅峡砚作品《蝶恋花》
近几年,由于眼疾,易宗毅已经难得有机会动刀了。“岁月催人老,不服老不行啦!”易宗毅内心仍割舍不下对峡砚的喜爱,只好在家里做做泥塑聊以自慰:“心里的那份初心还在。”
由于近几年发电站蓄水发电,临近嘉陵江面的采石矿大洞被淹,现在好石料也越来越难找了。更重要的是,已经没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技艺了。”如今仍在从事峡砚制作的不足十人。
易老先生非常感叹,一门手艺,所有精工细作的物品,最珍贵、最不能替代的只有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所以面对各种变数、创造无限可能时能做到最好。
△贝壳化石自然花器
自然风雨的力量雕饰出花纹,带着尘埃落定的质朴,不拘泥、不讨好,却是植物最好的陪伴。
合川峡砚突破传统桎梏,融入现代审美,不仅在峡砚传统造型、雕刻题材上进行创新,还制作茶器、花器、摆件、镇尺等生活中贴切实用的产品。
让艺术走进生活,可是现在写字的人少了,用砚台的人更少。所以,必须制作出一些能走入大众生活的东西。
传承更重要的是技艺,而峡砚只是技艺的载体。只要技艺在,就不怕峡砚失传。
原标题:匠心永恒 不负光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