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抗战时期,重庆有个造飞机的山洞
在抗日战争时期,旧中国第一架国产运输机在今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丛林镇海孔村一个隐秘的山洞——“海孔洞”诞生。其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海孔洞
一个神秘的山洞
从丛林镇出发,顺着公路一直朝着山岚间那标志性的灰色建筑往上走,就是海孔村。爬上山冈,眼前豁然开朗。在广阔的田园绿树间,伫立着一栋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常见的青红砖建筑,这里便是原来的国营晋林机械厂。
国营晋林机械厂是一家兵工企业,以生产大炮为主,三线建设时期,从山西太原搬迁至此。鲜为人知的是,机械厂所在范围,正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所在地。而当年制造飞机的山洞,被晋林机械厂改为了生产大炮的车间,一直为国防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
2003年,晋林机械厂整体搬迁到四川彭州后,大量的厂房和家属楼被遗留下来。如今,这里冷清而萧条,山洞也已经废弃。
在山洞前方的低洼处,是一块块不规则的水田。这里以前是一个湖泊,叫海孔湖。后来,为了解决不断增加的人口口粮问题,才放干湖水,改造成了良田。之所以得名“海孔”,是因为“海”指湖泊,“孔”即指这个山洞。
山洞原为一座寺庙。洞口曾立有两尊塑像,高的是西天如来佛,直达洞顶,矮的是韦驮像。民间传说,韦驮手拿蛤蟆杵,想对如来佛下手,结果如来道高一着,用手一指,韦驮就被定在原地。
在洞口最高处,以前题刻“豁然开朗”四个大字。据说,洞内隐秘的石壁上,还有几尊佛像。
如今,山洞虽然残破不堪,但洞内的情形,依然可以用壮观和气派来形容。山洞里面很宽阔,从里到外是笔直的两层楼的标准厂房,一眼望去,黑漆漆的见不到底。楼下两边是车间,中间是宽敞的通道,大货车可以在通道上自由穿梭。但这些建筑都是晋林机械厂时期建造的。而国民党时期的建筑遗存,经过晋林机械厂几十年的改造,已经无迹可寻。
▲海孔洞前洞第一层,纵深达到210米
戒备森严的飞机厂
据资料记载,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前身,是1935年国民政府与意大利合作,在江西省南昌市东南近郊建造的“中意飞机制造厂”。制造厂先期建有几个机棚和一个八角亭办公楼,机器设备由意大利方面运来,人员各出一半。至1937年,该厂先后试制仿莎伏亚重型轰炸机、菲亚特双翼战斗机等,后因日机轰炸停止生产。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经常空袭南昌飞机厂。飞机厂遭受严重损失,遂向大后方四川转移。
1938年初,国民政府决定将中外合办的飞机制造厂和其他军事航空工厂整顿重建,中意飞机制造厂便搬迁到当时属南川县的丛林沟海孔洞,并更名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简称“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名“海孔飞机厂”。
抗战开始后,由于意大利与日本是同盟国,意大利专家就回国了,飞机厂的搬迁和恢复生产工作,便由中国人自己解决。
当时,飞机厂在海孔征地约3341市亩,并且将厂区附近划为特别警戒区,而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就设在海孔洞里。工厂还计划在厂辖幅员纵约5华里、横约3华里的范围内,沿公路一带建工房120余幢。其基建工程分两期进行,1941年底前为第一期,1942年1月开始为第二期。
1938年1月,第二飞机制造厂开始修建。修建人员以杭州飞机制造厂分派的73名技工为骨干,并在当地招收一些人员,进行厂的设计和基建。为了满足抗战急需,全厂职工日夜奋战。至年底,工厂基建初具规模:从川湘公路49公里处修建了一条长7.6公里的简易公路到海孔洞;在海孔洞边的小洞,安装了柴油发电机,以解决工厂的动力和照明用电;在洞内建了一栋三层楼的车间大楼,约1200平方米;洞口修建了一栋三层楼的工务楼;洞内两边是厂房,中间通道可停放装配20多架战斗机。此外,洞内建筑有较好的防潮、防火设施,洞外建筑用松枝铺盖,进行防空伪装。
飞机厂戒备森严,周围山上全都驻扎着国民党军队。门口建有一堵长条型的城墙,里面设有碉堡,架有机枪守护。本地村民都由通行证通行,若无此证,根本不准靠近。在右边山上,有国民党的电台,还有一个排的部队守卫;在后沟的炮台山,建有防空洞、战壕等工事。
后来,飞机厂又修建了一些生产和生活用设施,在洞外建了机身库、办公室、总装车间,沿公路建了职工医院、宿舍、职工俱乐部、托儿所等。
1941年10月16日,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军政厅发给第二飞机制造厂空军军旗一面、上校级军旗一面,以示厂的级别和享受的政治待遇。在飞机厂内,国民党设有南川丛林沟航空委员会第26区党部。飞机厂由厂长负责。1937年至1939年,朱霖担任厂长;1940年初至1942年秋,由钱昌祚、黎国培担任;1942年秋至1948年,由马德树担任。
厂内生产业务机构,有工务处、总务科、厂务课、支配课、检验课、设计课、会议课。科、课下设装配、油漆缝工、机翼、机身、铸造、白铁、钳工、焊工冲砂、木工、机工、锻炼、修配、工具、准备、器材、购材、外勤、事务、文书、保管、水电、医务、人事、出纳、会计等股。另有消防队、驻渝修理所、驻渝办事处等机构。
1941年,第二飞机制造厂有正式职工1200余人,民工约200人。其中,职员275人,工人1000余人。职员职称有一等机械正15人,二等机械正1人,二等机械佐42人,三等机械正1人,三等机械佐2人。少校科长1人,上尉2人、中尉4人,准佐3人,七级会计室主任1人。职员实行月薪制,月工资50元到170元(法币)不等。工人实行计时工资制,时工资0.10元至0.46元,月薪按204.10时计算。
为提高职工技术水平,第二飞机制造厂先后派遣人员到英、美各国飞机制造厂实习。1944年冬,还举办了领工训练班。
第二飞机制造厂内有中国共产党的秘密组织,与南川县特别支部联系。曾留学意大利的工程师喻乃喜是一名共产党员,组织关系从上级转到了南川县特别支部,由王绍余作联络通讯工作。厂内党员刘鸣异因身份暴露被扣押,喻乃喜以工程师身份将其保释脱险。
中国第一架运输机诞生
第二飞机制造厂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制造飞机和仿制国外飞机。1939年工厂刚完成搬迁,就开始仿造苏联E-16飞机,将单座驱逐机改为双座战斗教练机。因当年是民国28年,故取名为“28甲式教练机”。该机于1940年试飞成功后,交部队使用。从1941年开始小批生产,后被淘汰。
1943年初,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飞机厂总工程师、工务处长林同华和工程师顾光复、总工程师高邦俊,利用库存的舶来航空木材和抗战前后的配件、仪表以及新运进的美制航空发动机等,开始设计能载乘8人的木质中小型双发运输机,并起名“中运一”式。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他们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终于在1945年5月制造成功,然后分装在十几辆卡车上运往重庆白市驿机场。
▲海孔洞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
10月,“中运一”式飞机准备试飞。当时,白市驿机场是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的基地。试飞前,不少美军飞行员根本不相信中国能自行研制出这样的飞机,更不相信这架木飞机能上天。但当飞机越飞越高时,一名美军少尉飞行员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并大声高呼“OK”。飞机从白市驿机场飞到成都太平寺机场,只用了53分钟,这就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运输机。
接着,林同华、唐勋治等人又着手研究设计“中运二”式中小型双发运输机和“中运三”式运输机。1947年,“中运二”式运输机试制成功。与“中运一”式相比,它采用了美驱逐机的着陆装置,改进了液压系统,外表光滑美观,性能有所提高。1948年2月19日,试飞员陈丙泉驾驶“中运二”式在重庆试飞成功。
从1939年至1948年,第二飞机制造厂除设计制造“28甲式教练机”“中运一、二、三”型运输机外,还先后制造了仿德H17型中级滑翔机、“狄克生”初级滑翔机、仿苏“伊式”驱逐机等共100余架战机。
飞机厂撤销并迁走
第二飞机制造厂除组织生产和安排职工生活外,还组织防空、防特、防盗等工作。日军知道南川丛林有飞机厂后,先后五次派飞机前来轰炸。因工厂隐蔽防护较好,敌机未找到具体位置而免遭炸毁。
1939年10月13日上午,日机18架再次整队前来寻找飞机厂,仍然没有找到。他们不甘于此,便向20多公里外的南川县城投弹142枚。最终造成168人死亡、142人受伤,房屋、商店等被炸毁,财产损失158万余元。
1946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第二飞机制造厂迁回江西南昌。1947年底,人员、设备、器材被分批迁走。工厂迁走后,在重庆海棠溪民生码头71号设有驻川留守处,由叶永安任处长。制造的“中运二”型飞机,试飞成功后因无空运队接收,厂长马德树下令在渝拆卸后,运南昌青云谱机场。南昌解放后,“中运二”型飞机交给了人民解放军。
▲晋林机械厂旧址建筑群坐落于海孔村的山沟里
飞机厂迁走后,留下的房屋、地产以出租形式交南川县政府。每年,南川县向飞机厂交50市石租谷,或折款交租。
1948年12月1日,迁至南昌的第二飞机制造厂奉周至柔命令,又撤销迁往台湾。
原标题:海孔洞深藏的战争秘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