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刚出生”的牛角沱大桥长什么样?多图看懂主城首座城市大桥前世今生

24.04.2018  22:16

4月21日起,主城首座城市大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进入桥面系大修,封闭半幅交通至11月上旬。

市城投路桥人士透露,牛角沱嘉陵江大桥服役至今已有52年。因为该桥存在较多结构病害,相关部门去年11月启动了大修整治工程,施工总工期为400天左右,直至明年1月。

鉴于牛角沱大桥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修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推进 ,就是说在整治大桥病害的同时,尽量保留其原有形态。与此同时,牛角沱大桥大修将尽量选择与原结构相同或兼容的材料,使用传统工艺技法施工,以便为今后对该桥的研究、识别、处理、修缮留下更准确的判定。

经过大修整治后,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可恢复到1966年大桥刚建成的风貌,变得低调大气。”该人士透露,牛角沱大桥的整治效果主要体现在桥梁的安全性、行车舒适性提升以及各种先进设备的使用为桥梁维护与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

延伸阅读>>

牛角沱嘉陵江大桥 重庆“公路第一桥

1958年12月,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开工

1966年1月,牛角沱嘉陵江大桥通车

结束了两岸居民只能靠轮渡过江的历史

牛角沱嘉陵江大桥被誉为重庆“公路第一桥

至今已有52年历史

为何修桥?

市民都迫切想有大桥跨江,改变轮渡生活

重庆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保存的60年代的嘉陵江大桥老照片

重庆城有两条大江,却没有桥,人、车要过河,都得用轮渡”,原重庆城建局局长,当年是重庆嘉陵江大桥首批技术员之一的林君宴回忆,那时江北沿江已经建起了国防、钢铁、机械、化工等厂矿,但装载货物的车辆要过江,需绕道8公里以外的沙坪坝中渡口码头,再通过车渡过河。而市中心的发展也受到局限。“市民都迫切想有大桥跨江,改变轮渡生活”,林君宴说。

如何选址?

桥位的选择,曾经考虑过两处

重庆首座城市大桥修建的位置,曾经有两地备选。一份半个世纪前的《重庆市嘉陵江公路桥设计意见书》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桥位的选择,曾经考虑过两处,即牛角沱和高家花园。

重庆嘉陵江大桥设计图

为何最终选择了牛角沱?

档案记载,一个原因是牛角沱在重庆市区范围内,而高家花园在市区上游,还属于郊区。那时市中心比现在小,主要就在渝中半岛,两路口也就是现在的急救中心以外,就没那么发达了。

还有一个原因,当时已经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想法。选址牛角沱建嘉陵江大桥,能满足大坝蓄水之后的水位;而牛角沱处修桥的规模和跨度,能保证万吨级船队通行。

有何波折?

没有修建大型桥梁的经验,且物资匮乏

原来没有修建大型桥梁的经验”,林君宴说,“那时我们的物资、材料、设备,特别是技术人员都比较缺乏。”在上世纪50年代,江上大型公路桥仅有武汉长江大桥,被喻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通车后,第二年,这支队伍到重庆修建白沙沱长江大桥铁路桥。

重庆市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嘉陵江大桥修建时的老照片“人行道梁就位远景”。

1958年,重庆城建局市政工程处派出技术人员到白沙沱大桥工地学习,20多岁的林君晏是其中之一。这座大桥由武汉大桥工程局设计处设计,采用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技术。

重庆嘉陵江大桥

林君宴记得,开工时正是枯水季,大家抢修两岸的三号、四号桥墩。

为了让基础更‘牢实’,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即苏联专家在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的大型管柱基础”,林君宴说,由于嘉陵江的沙卵石覆盖层厚5米多,桩要穿过它们打进河床基岩上,还要深钻5米才能稳固,再用水下钢筋混凝土浇注起来。“桥墩上部看起来单薄,其实有直径20多米的深墩在水下,非常结实。

如何修建?

为节省开支,想了不少土办法

停工一年多以后,重庆向国家申请复工。1961年底,重庆嘉陵江大桥终于复工,“原班人马”回到了工地。

重庆市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嘉陵江大桥修建时的老照片“YMK吊机起吊人行道梁 之一”。

由于缺乏资金、材料和设备,为了节省开支,我们想了不少土办法”,林君宴说,专门在江边修起了简易缆车,用于运输河沙、石子;要移动大型的设备,就用钢管制成滚轴,拖着走;把原本在岸上使用的履带吊,用船运到江心,当作水上吊机使用;吊机不够,就用大型钢管、滑轮制成“土吊机”,利用卷扬机来起吊。

重庆市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嘉陵江大桥修建时的老照片“铺伸缩缝处沥青砼 之二”。

没有高标号水泥,就由南岸水泥厂专门研究生产;重钢则负责大桥钢材的冶炼,再由山海关桥梁厂加工。有的设备比如钻机、吊机、钢板桩等,就和白沙沱大桥工地共用。

有何故事?

可能从那时起 重庆人对桥有了很深的感情

林君宴记得,那是1964年下半年,当时得到通知,让大家在大桥的脚手架上,铺上一块块长长的木板,说是有领导要过桥到对岸去视察。那天林君宴正在值班,后来才得知走过桥的是邓小平,陪同人员有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等。

重庆市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嘉陵江大桥修建时的老照片“校正接缝钢筋”。

1966年1月18日,嘉陵江大桥通车,整个工程仅耗资1400多万元。“当时全城轰动”,林君宴说,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来剪彩,还题了字,现场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通车前几天,桥上基本都是行人,“可能从那时开始,重庆人便对桥有了很深的感情。以至于后来,每一座桥通车,都有好多市民来‘踩桥’。

吃苦耐劳的重庆人

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年代

在嘉陵江上排除万难修驾起了这座桥梁

重庆城迎来了第一座江上城市大桥

结束了只能靠轮渡过江的历史

风雨52载

这座老桥给人们带来了无数便捷

同时也见证了山城的发展与崛起

如今她老了

让我们好好守护她

等待她的新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