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茶”改变了这个传统农业村 走上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重庆日报消息,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从一个山头绵延至另一个山头。花丛中、林荫下,到处是用稻草扎成的牛羊。这里,是巴南二圣镇集体村。
目前正在举行的巴南区2020年农民丰收节活动的主会场,就在集体村。如今的集体村已成为巴南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典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4000元增长为2019年的22600元,增长了5.65倍。全村1/3农民家庭买了车,1/2的农民家庭有了电脑。
“集体村主动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发展变化,坚持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旅融合为抓手,以‘梨、花、茶’为载体,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换挡升级,乡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发展提升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有益探索,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组在报告中这样评价集体村。
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
改变“一粮独大”发展模式
集体村位于二圣镇天坪山上。10多年前,这里和重庆其它农村并没有两样,村民种植着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耕地被闲置。
经济作物,是农村致富的一大法宝。从2002年开始,集体村一些村民开始尝试种植南方早熟梨。3年后,果子熟了,却面临销售难题。“当时1斤梨最贵的也只有1元钱,扣除运输、农资成本,我们还要倒贴。”村民李坤国回忆说。
到2007年前后,村里的梨树种植面积已经突破4000亩。千辛万苦种出来,果子却卖不掉,有的村民索性提起斧头上山,砍掉果树,重新种起了玉米。
天坪山距离重庆主城繁华地带只有50多公里,1小时车程。能不能让城里的人们来山上走走玩玩,顺便买村民的梨子?2008年,二圣镇决定举办首届采梨节,把“守株待兔”改为“引客入林”。当年,村民们第一次在家门口卖梨,250万公斤梨子成功外销。
此后,集体村连续举办了12届采梨节,天坪山梨逐渐打开市场,销售价格也扶摇直上。村里的梨基本实现“一周卖完,一年预订”。
从农旅融合中尝到甜头,集体村乘势而上,扩大了梨的种植规模,并新增花卉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品种。目前,集体村已基本形成以“万亩梨园”“万亩花海”和“千亩茶叶”为特色的“两万一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开办了梨花节、山地自行车赛等新的乡村节庆和赛事。3月看花、4月采茶、7月摘果、秋游花海,集体村由此成为重庆主城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
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改变了“一粮独大”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改善了农业供给体系,逐步实现了以粮为主向以观光休闲为主的转变,2019年,集体村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5亿元。
融合现代管理理念
保持乡村旅游竞争力
农旅融合,是城市近郊农村充分挖掘自有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常规路径。随着重庆主城周边乡村旅游项目越来越多,集体村要保持竞争优势,还需要在农产品品质、旅游品质上狠下功夫。为此,集体村走上了另一条融合发展之路——传统农业与现代生产组织方式、现代管理和现代科技的融合。
2009年7月,集体村委会牵头成立了众喜早熟梨专业合作社,通过“四统三分”模式(即统一梨园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技术咨询和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包装销售,分户细化管理、分红返利等),实现农户抱团发展。
为提升产品品质,2013年,巴南区启动“生态治果”工程,制定了生态梨园生产技术标准,从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对集体村梨园进行生态化改造。
以田间管理为例。集体村的梨园采用梨树非充分灌溉技术,配套灌溉管网、排水沟渠和缓冲沟塘,满足生态拦截和排灌需要,并实施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让化肥用量较常规减少40%以上。
科学管理,绿色发展,提升了天坪山梨的产量,也提升了梨的品质。相比10年前,天坪山梨的产量从每亩500公斤提升至2000公斤,价格从2元/公斤提高到16元/公斤。
旅游品质的提升,主要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来实现。例如,重庆优荣农业公司进入集体村后,打造了5000亩花卉苗木基地,经过不断升级改造,目前已经升级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50万人次,被评为“国家旅游局全国优选旅游项目”“重庆十大旅游新名片”。
瞄准农产品加工业
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只有通过融合发展,广泛嫁接外部资源,才能借力打力,实现乡村发展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在融合旅游业、现代科技和管理之后,集体村又把融合发展的目标瞄准了农产品加工业,以此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
例如,重庆茶叶集团不仅在集体村建成了自己的茶园,还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引进国内外先进制茶设备,实现就地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一体化。集体村的茶叶,在这里被加工成巴南银针、巴渝红、傲雪腊梅花茶等系列产品,远销全球数十个国家。
就地种植、加工一条龙,缩减了物流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让企业发展更稳健,才有能力与农民共享成果。重庆茶叶集团与集体村茶农签收购订单,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将公司利润5%作为红利分给茶农,已累计分红170万元。同时,依靠全产业链,重庆茶叶集团为包括集体村在内的当地村民,提供了近8000个工作岗位。由此,村民可获得土地流转、田间种植、制茶等多个环节的收益。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2018年底,重庆山语溢香茶业有限公司在集体村建立了约500亩生产示范基地。次年9月,重庆沱茶正式面世。目前,这款茶叶已经形成800吨年产能,行销国内10多个省市;重庆泓谊食品有限公司每年从集体村收购近20万斤天坪山白萝卜、3万斤翠冠梨,加工研制成老鸭汤作料、萝卜线开胃菜和梨膏……
“立足农业是本底,加工及文旅增效益。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集体村产业融合的乘法效应,正是通过一二三产的融合,使农业效益成倍显现,产品价值成倍增加,农民收入成倍增长。”集体村党委书记郑孝前表示。
原标题:“梨、花、茶”改变了这个传统农业村——巴南区集体村告别“一粮独大”走上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