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重庆检察五分院:培训计划与激励措施并行,检察人才培养渐入佳境
2月9日,重庆市检察院发布《2016年度检察人才培养资助和精品课程评定决定》,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受资助人员达15人,占全市检察机关受资助人员的11.7%;精品课程6个,占全市检察机关课程总数的26%;荣获全市检察机关唯一一个“课程建设组织奖”。
据了解,第五分院目前有检察干警216人,共有符合重庆市检察院规定条件的检察人才56人,占全院干警总数的26.5%。近五年来,该院先后有7人获得全国检察业务竞赛标兵、能手称号,23人获得全市检察业务标兵、能手称号。近日,记者走访了建院仅有10年的第五分院,一一揭晓该院检察人才培养的秘诀。
精准培训
融合个人意愿和工作需求
“你最希望参加的培训方式是什么?”“你最期待的培训内容有哪些?”“最希望提升的能力是哪些方面?”为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检察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年初,第五分院宣教处把一份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发送到每一位检察干警的手中,今年也不例外。据悉,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找准培训需求,针对性提供精准培训,被干警评价为“我的成长我做主。”
回想起2016年年初的调查问卷,该院民行处业务骨干叶庭华写下了这样的愿望:“因为民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需要经常与当事人打交道,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学习一些心理咨询的实训课程。”
问卷调查回收汇总之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该院宣教处还通过走访征求意见、组织召开干警座谈会等形式,面对面了解干警的培训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宣教处制作出岗位练兵计划表和涵盖“综合素能培训、专题素能培训、条线岗位练兵”的年度检察人才培养计划,上报院党组研究,通过后正式实施。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说起精准培训举措出台的初衷,第五分院宣教处处长张衍路深有体会。在有着多年调研工作经历的他看来,“好的培养计划与机制方案离不开深入准确的需求调研和分析。需求调研分析做好了,培养计划、机制也就水到渠成了。”
“没有想到,我的培训愿望这么快就能实现了。”叶庭华惊喜地发现,自己建议的心理学培训在征求了各方意见后,作为2016年该院检察人才培养计划之一,被提上了日程表。该院不仅为相关人员安排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还在全员素能培训班、检察人才培训班里设置了心理学课程。2016年下半年,叶庭华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为期三周的心理学培训,并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该院相继出台了检察人才培养工作相关的激励配套机制,该院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卓有成效。
岗位练兵
提笔能写、张嘴能说、遇案能办
“忠诚不是座右铭,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并不是出自名人之口,而是出自一名资深检察官的座右铭。第五分院公诉二处干警肖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给自己内心带来的触动。
2016年8月25日,在该院的大会议室里,该院副检察长王弘剑登上讲台,用这句话拉开了“检察长上讲台”首场讲座的序幕。在为时一天的授课中,王弘剑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用所办理的真实案例,生动幽默的语言,就侦查和审查的辩证关系、检察干警如何练就过硬司法本领、公诉人怎样加强个人修养等做了深入细致的讲解。“王检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他以过来人的角色给我们讲述了成长经历、工作感悟,实用性和针对性都非常强,特别接地气。”肖颖说。
“邀请上级院、兄弟院、基层院及其他系统单位的业务专家、检察人才上讲台,通过借鉴他山之石,弥补本院短板,实现全面补强。”据张衍路介绍,“四个上讲台”活动是该院自2014年起推出的岗位练兵活动,除了专家、学者上讲台,还包括检察长上讲台、中层领导上讲台和业务骨干上讲台等四大版块。
“起初,开展这项活动就是想通过互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不少干警也向我们反馈,"三尺讲台"带给他们的知识呈几何级增长。我们认为,检察人才作用发挥得如何,不仅体现在会办案、会写作上,还应体现在会讲课上。”张衍路说。
让检察人才、业务骨干们纷纷走上讲台,源自该院推行的一项名为“送培必反馈”制度。根据该规定,凡参加最高检、国家检察官学院、市检察院培训的业务骨干,回院后都要整理听课笔记,就所学内容上讲台向业务条线或全院干警进行汇报,使干警增强出去是进“加油站”,回来要上“检验台”的责任心,达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辐射效果。
2016年2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标兵”柴冬梅在参加了国家检察官学院“检察官师资培训班”后,返院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台讲课,专门制作了PPT课件为执检条线干警授课,分享她的学习成果和感受。这样的经历对于柴冬梅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既是知识的共享,更是一次重温。通过一次次培训讲课,锻炼了提笔能写、张嘴能说、遇案能办的能力。”柴冬梅感慨地说。
搭建平台
青年培养接地气、形式新
2016年,作为重庆市检察机关公诉业务竞赛标兵的付茜,遇到了至今难忘的一件“糗事”。在参加轮岗接待时,面对的正是一位上访老户,付茜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她多次依法进行解释,可来访人并不太“给面子”。在旁边指导协助她的是该院控申处干警、全国刑事申诉检察业务能手何彦林。见状,何彦林上前解围。
只见何彦林为来访人端一杯水,拉起凳子与其面对面坐下,态度诚恳地说:“老师,您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是否受理,我们有相应法律规定。如果您换成我们,您会怎么办?如果通过再审,您还是不服,我们一定帮您受理本案。这是我们的电话,您随时可以和我们联系。”何彦林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用换位思考的方式释法说理,让来访人满意离去。这一幕,让付茜思考良久。
参加完轮岗锻炼,付茜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控申工作是一门融合智慧、担当、责任、耐心的艺术。接访人员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法律穿上温情的衣裳,这样才能让来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答复。”此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付茜仿佛变了一个人,她充分运用群众工作方法,与控申部门干警一起受理各类案件20余起,接访群众1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自身群众工作能力,收获满满。
“青年人才理论底子好,工作积极主动,但往往欠缺实践经验,通过专门培训,取长补短,助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该院检察长葛森林在在青年干警座谈会上,曾语重心长地与青年干警交心。
2015年7月,在前期试运行的基础上,该院正式启动青年干警轮流到控申部门接待群众机制,规定40岁以下的业务部门骨干都需要进行轮岗锻炼,每个月安排一名青年干警到控申接待窗口参与接待群众工作,完成“三个一”工作任务,即包案接访一个上访老户,办理一个刑事申诉案件,撰写一篇锻炼心得。“青年人才是检察事业的基础和未来。把青年干警队伍建设抓好,检察事业的发展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葛森林说。
2015年,该院举办的青年检察人才专题培训班,策划推出了特别互动交流活动——检察院版“开讲啦”,至今仍为青年干警津津乐道,由此编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先后被最高检、重庆市检察院转发,阅读量、转发量创新高。
在青年人才专题培训班上,该院5名青年干警逐一作为主题发言人,分别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就如何面对荣誉、如何在小岗位上干出大名堂等话题,讲述和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工作感悟。在发言人中,既有全国检察机关业务竞赛能手,又有公诉最佳辩手、青年尖兵,活动现场氛围活跃,观众与评委互动频繁,会场不时传出热烈的掌声。
该院青年干警周捷在培训反馈表中写道,“这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很新颖,主题发言人和场下干警年龄相仿,我们能从他们真实的经历中收获很多,特别励志。”作为分院一级,既要带好自己的队伍,还要加强对下指导,在张衍路看来,光培养分院人才还不够,要把目光投向辖区基层检察院,推动辖区工作整体协调发展。
2016年9月,该院举办了分院及辖区检察院检察人才培训班。活动中,第五分院辖区90名业务专家、检察人才及部门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来自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名专家就如何当好检察教官、办好精品案件、撰写好检察调研文章、制作好精品课程等内容进行了精彩讲授。“此次培训让我大开眼界,不仅形式新颖,内容也很丰富,终身受益。”一名基层检察院的参训干警在培训心得中写道。
练赛结合
业务标兵、办案能手出现“井喷”
2016年,在全市检察机关侦监、公诉、民行、案管四个条线业务竞赛中,该院有9人被评为全市业务标兵、能手,5人次获得业务竞赛单项奖,占全市检察系统获奖人数的17.72%。
2016年,是该院民行处干警梁琴工作的第10个年头,除了办理500余件案件,还收获了不少重量级的荣誉。仅2016年,梁琴在全市检察机关首届民行检察业务辩论赛中荣获最佳辩手,所办理的一起抗诉案被最高检评为“民事检察优秀案件”,并荣获了全国检察机关民行业务能手称号。谈及屡获荣誉的秘诀,梁琴坦言:“除了平时的业务能力积累,分院"练赛结合"的培养模式很管用,我是岗位练兵的受益人。”
张衍路说,梁琴在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多次参加“司法为民”“检察发展与我同行”等演讲比赛和主题论坛活动,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凭借着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敏捷的思辨能力,逐渐崭露头角,也因此有机会参加了分院、市检察院、最高检组织的各类岗位练兵活动,不断在学习中成长。竞赛活动是对检察人才综合素能的全面检验,很容易从中发现人才。练赛培养,就是要让竞赛成为干警们的练兵场,通过比赛找差距、补短板,不仅要从中选拔出优秀的检察人才,还要带动整个队伍的素质提升。
“除了办案,有效的岗位练兵活动对于青年干警来说格外重要,能让我们快速提高业务能力。”郑杰说,进入第五分院工作后,他就多次参加院里举办的各种岗位练兵活动,在学习中反哺和磨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逐渐成为一名大家认可的办案骨干。2013年,在审查起诉一起贩卖毒品案中,郑杰成功追诉了一名毒贩。2014年,在审查起诉一起全市有重大影响的网络团伙诈骗案中,他克服首犯零口供等困难,通过梳理卷宗、账本,和侦查人员强强联手,反复计算、核定,使得该案成功起诉、获判。
“在检察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从机制建设入手,采取压担子、铺路子、升位子等激励措施,进一步调动检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培养计划、人才引领机制确实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接下来,我们还将通过组织检察人才承担上级院的重点课题、参加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办理或其他重大业务问题的咨询论证、鼓励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文章等活动来锤炼检察人才。”葛森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