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毛相林:在崖壁上凿出“致富路”
2月11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阳光驱走了些许冬日的严寒,山坡上那片新栽的柑橘林显得生机盎然。
村口处,58岁的村支书毛相林正一丝不苟地打扫着自家院坝。作为村里乡村旅游的示范工程,几个月前毛相林家的房屋刚完成改建,泥墙土房变成了两层楼的水泥房,院坝也进行了硬化。
在下庄村,毛相林被称为“当代愚公”。20年前,他带领村民们移山修路,20年后,他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不甘贫穷,他以个人名义贷款带领村民修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正如歌谣中描述的那样,下庄坐落于一个巨大的天坑之中,四面被海拔高于千米的险峻大山包围。20多年前,这里不通公路,从村里到乡场镇要手脚并用,翻过一道落差上千米的悬崖。
1997年的一天,毛相林从巫山县委举办的村干部培训班学习归来,坐在海拔1300米的山崖上,望着天坑中的下庄,心里腾起了修公路的打算。
毛相林家里有5口人,母亲年迈,妻子患病,听说他打算修路,妻子忍不住抱怨:“你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几口人张着嘴巴望着你,还修啥子路费啥精力嘛。”
村民中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我们一家年纯收入就几百块,这路要修到什么时候呀。”“村里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我们这些老年人怎么修路?”
……
“山凿一尺算一尺,路修一丈少一丈,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修路的决心是坚定的,他偷偷挪用了母亲700多元的养老钱,作为第一笔修路资金。在其带领下,五天后,村民们东拼西凑,共筹集了3960元,再加上毛相林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的1万多元,下庄村民终于鼓足勇气,第一次向大山、向闭塞、向贫穷发出了挑战。
二十年,他将青春献给了这条路
1997年的秋天,毛相林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与村民们凿石修路。一些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得知村里修路的消息,也纷纷返乡参与其中,可谓男女老少齐上阵。
“大部分路段要在悬崖绝壁上开凿,我们缠着比拇指还粗的绳索,悬挂在绝壁上,用钢钎凿孔、铁锹铲土,然后填上炸药,一干就是一整天。”毛相林回忆说,有一次,工地上炸药、雷管快用完了,眼看就要停工,毛相林回到家里,拿了妹妹寄存在他家的3000元钱买材料,为此,妻子和他大吵一架。
2004年,毛相林和村民们终于在悬崖上凿出了一条2米来宽、全长7.9公里的土路,耗时7年。从此,下庄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与外界的交流也逐渐多起来。
不过,这条土路只能通摩托车和小型农用车。每逢下雨,山上落石和泥石流经常阻断交通。
2015年,已改任村主任的毛相林再次扛起修路大旗。他四处奔波,代表村民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2016年,巫山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对这条崖路进行提档升级。(下转2版)
(上接1版)
路窄了,扩;弯急了,取直……毛相林没有闲着,与村民们一起轮锹挥锄,给施工队打下手;有时,他又与技术人员盘坐在公路边,盯着图纸指划着什么。
2017年,一条2米来宽的土路变成了宽约4.5米的硬化路。
看着这条绝壁上的天路,毛相林笑了,整整二十载,他将一半的青春献给了它。
路通了,村民腰包鼓起来
59岁的刘恒保靠喂猪和种植蔬菜水果过活,说起修路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他颇有感触。
以养猪为例,1997年以前,刘恒保卖头猪得先将猪架在木板上,再另请三个人抬着,在盘旋于绝壁上的挂肠小道跋涉5个多小时,才能将猪运到场镇销售。请一个人的劳力费在40元左右,再除去喂猪的粮食成本,卖一头猪根本赚不到多少钱。
2004年,土路修好后,从下庄骑摩托车十多分钟就能到达场镇,从此,刘恒保卖猪不再仅靠人力。
但土路颠簸,若遇连日阴雨,路滑坡陡,刘恒保种植的蔬菜水果因无法运出村,只能烂在地里。2015年,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直到2017年,土路硬化解决了蔬果运输难题,他终于脱了贫。
这些年,在下庄村,像刘恒保这样因为交通改善而成功脱贫的贫困户共有176户,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也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500元,增长为8000元。
“脱贫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致富。”毛相林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眼下,传统农业还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发展特色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本可安享天伦之乐的毛相林又坐不住了。他带领乡亲四处考察取经,学习发展经验。一次,他来到巫山曲尺乡,发现当地柑橘长势喜人,果农一年收入就有好几万元。几番询问后,毛相林得知柑橘适合在中低海拔种植,而下庄正好拥有适宜的条件。他便决定将柑橘作为村里主导产业。
今年,下庄村500亩柑橘园将正式进入丰产期,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对柑橘进行统一销售,毛相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柑橘树亩产1000斤,每斤收购价在3元左右,除去成本,每亩利润2000多元。
毛相林还瞄准了乡村旅游,“今年,通过县旅游局牵头,我们已启动2018乡村旅游计划,按照乡村民宿的标准,现已完成全村120多户村民的房屋改建。未来,我们将在下庄打造一个乡村民宿旅游点,一面弘扬下庄精神,一面让村民吃上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