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重庆电科院六氟化硫气体分析技术带头人姚强
09.03.2015 19:55
本文来源: 重庆新闻网
坚持不懈 填补国内空白
重庆电科院1997年建院,成立之初各项工作都是从零开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此时重庆市电力公司在国内率先引入了11台110千伏六氟化硫气体变压器用于城区各处重要变电站,但在设备运行维护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姚强作为第一批投身电科院便开始针对六氟化硫气体分解产物及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故障分析检测技术进行研究,把一切困难都看在眼里,他坚信路总是人走出来的,停步不前只会被困难泯灭。
万事开头难,最难的就是迈出第一步,姚强第一个站出来,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担负起电科院六氟化硫相关研究的重任,一干就是近20年。
“当时我就一个想法,办法总比问题多,困难一年解决不了就两年,两年不行五年,我就不信专心搞研究还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姚强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早出晚归是他当时的工作时间,有时为了等一个试验结果,忘了吃饭,熬夜是家常便饭,同事们一提起他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无不竖起大拇指。事实证明了一句话,付出总是有收获的,即使你失败了也知道了这条路走不通,为成功之路又排除了一个误区。从实验室的建立,到六氟化硫相关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每一份成绩里都离不开他的汗水和忙碌的身影。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从2010年至今,电科院氦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二十种气体标准物质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批,这一重大突破在国内六氟化硫气体分析研究领域尚属首次,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故障分析研究的发展。
寻求共赢 构建校企桥梁
搞科研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有新鲜血液的假如才能在创新思维上碰撞出更多的火花,重庆大学作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高水平高校,为电科院输送了大量的电力人才,双方构建了校企合作的桥梁,电科院和重庆大学积极合作,在多项领域上携手攻克技术难关。
“我们有一流的实验室,先进的检测技术,还具有处理各种现场任务的经验,校企联合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难题,也为双方的技术人员提供应对突发问题的平台,帮助双方共同科研创新”,姚强解释说。
成功不仅需要埋头苦干,有时更要学会巧借他山之石。姚强抓住了与高校合作的契机,多次组织团队与重庆大学专家讨论、研究,期间将多名优秀学生招录到实验室,如今都是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团队公关能力逐步得到体现,今年1月9日,由电科院和重庆大学联合研究完成的“气体绝缘装备特高频局部放电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继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来时隔十多年再次喜获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同时也是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面对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姚强总是抱着一颗平常心的态度,在他看来,人才优势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只要大家劲往一处使,所有的成果都在情理之中。
打破常规 推广实际应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十余年不断的创新钻研,克服了设备停电后无法进行技术保障的难题,六氟化硫气体分析技术已成为诊断六氟化硫电气设备运行情况的一把利器。
2010年3月,重庆电科院接到国网公司下达的紧急任务,国家第一条特高压“向上线”的四川复龙换流站550千伏气体绝缘组合电器设备(以下简称“GIS”)耐压试验过程中的出现异常情况,无法正常运行,特高压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能否及时投运关系着国家电网公司的形象,接到任务后姚强和实验室团队成员们火速赶往现场,运用自身掌握的过硬技术,成功完成了任务,为“向上线”的及时投运扫除障碍。
“我们的科技成果不是仅仅存在于实验室内,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推广,真正的走出实验室”这是姚强对自己团队研究成果的保证。
为了解决气体分析试验只能局限在实验室内进行这一难题,姚强率领团队成员们翻阅了大量书籍和材料,前往多地进行调研取经,开展了数不清的相关试验,成功的把六氟化硫气体分析技术整合在了车上,这一移动的实验室可以对设备在现场开展各项带电检测试验,实现了哪里需要实验室就搬到哪里的高效率局面。
姚强是和电科院一起成长起来的专业学术带头人,他坚信没有比腿更长的路,正是凭借着敢于拼搏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创新态度,留下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成果,路一直在前方。
(重庆 重庆新闻 重庆新闻网 国网重庆电科院六氟化硫气体分析技术带头人姚强)
本文来源: 重庆新闻网
09.03.2015 19:55
故
事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让乡村“既有看头又有赚头”——一家央企的“重农兴旅”实践
记者 李勇 张桂林 李松
扎根巴渝乡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