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湾龙窑,泥土在火中涅槃

19.07.2015  10:27
水井湾龙窑,泥土在火中涅槃 - 重庆晨网
来源: www.cqcb.com

雕塑家何跃与他的陶艺雕塑作品

车子穿过双碑隧道,从大学城边拐上老成渝公路,出陈家桥镇不远,拐进一条不起眼的乡村公路行驶不到5分钟,雕塑家何跃说:到了,就是这里。

重庆晨报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沙坪坝区青木关镇石碾桥村的水井湾,在这里,有一座按古法烧制陶瓷品的龙窑。近年来,雕塑家何跃的陶塑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烧制的。像这样的龙窑现在已经很少了,水井湾的这座窑口,应该是离市区最近的。

龙窑

所谓龙窑,就是建在坡地上的一种窑炉,它依山而建,由下自上,如卧龙一般而得名。据说,龙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其特点是容量大,烧成温度高(最高可达1300℃),适合烧制大型陶瓷制品及需要高温烧成的土陶产品。

在水井湾,这里的龙窑共有5个窑室,工人们正在第二个窑室出窑,大大小小的土陶制品都泛出深沉的酱釉色光。老板刘中富告诉我们,龙窑的特点就是各种窑罐(在重庆民间,土陶与粗瓷的民用产品统称窑罐)可以同时烧制,“大到直径一米以上的水缸、泡菜坛,小到一斤的酒壶。每一窑可以烧4000件左右。

今年49岁的刘中富,16岁起就跟着长辈学制陶。“我们的窑子原来在缙云山脚下,离陶泥原料的堂口很近,但路况太差,窑罐运出来损耗特别大,后来就搬到了现在这里,差不多有十几年了。”刘中富介绍,做窑罐是一个特别辛苦的活,所有的工序几乎都是手工完成。以原材料为例,就要经过碾压、筛选、搅拌、揉和等多道工序,然后才是拉坯成型,经一定时间自然风干后上釉,再经一段时间的风干后装窑烧制。“每一道工序都费力淘神。”刘中富说,以拉坯为例,没有三五年的学习过程是无法熟练操作的,而一个熟练的拉坯师傅收入也不高,“比如一个中号的酒壶,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就能做20几个,这还不包括准备原材料的功夫。一个酒壶的工钱也才七八块左右。”另外,装窑、烧窑、出窑,样样都是重体力活。

泡菜

在老刘的窑口上干活的,都是年纪比他还大的师傅。“这个活路又脏又辛苦,没得哪个年轻人愿意干。”再加上现在干粉成型的陶瓷用品,从批量生产到低温烧制都大大降低了成本,市场销量与利润却大大高于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窑罐,使老刘感觉生意越来越差,“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可以烧七八窑,今年都过去半年了,这才是第一窑。我都不晓得还能够撑好久。

另外一方面的压力来自环保,因为窑口临近主城,烧窑的燃料以煤炭为主,自然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烟尘。不过在老刘看来,那些一次成型,低温烧制的泡菜坛子泡出来的咸菜,“就是没得我们这个手工拉坯、高温烧出来的泡菜坛子泡出来的咸菜味道好。

出窑

窑门打开的那一瞬间,雕塑家何跃的心情既忐忑又紧张——他历经4年创作的大型陶瓷雕塑《栋梁》即将出窑,就像一个艰难孕育的新生儿即将诞生。

何跃说,他与这个窑口合作差不多有10年的时间了。“10年前,我的作品主要在梨树湾的一个窑口烧制,后来那个窑口倒闭了,好不容易找到这个窑口,才使我的创作得以延续。”近年来,何跃不论是参加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现场》系列,还是2014年参加全国美展的《古籍》系列,从原材料的准备到最后的烧成,都是在这个窑口完成的。

何跃的陶瓷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陶瓷特别是土陶的工艺特征,又充满当代艺术的时代感与视觉冲击力。与传统窑口的合作,让艺术家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和发掘了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中质地、肌理、调性、光泽等元素的特性。

栋梁

作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何跃还经常带学生来水井湾感受传统陶瓷工艺的魅力。近期完成烧制的《栋梁》系列主题雕塑,由8件高近两米,直径在40厘米左右的柱状雕塑体组成,以几乎等大的比例,再现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大型梁架的独特风采,巧妙利用土陶经过高温焙烧后所呈现出的色彩、肌理与质感,几可乱真地还原了经过时光磨砺后“栋梁”们斑驳古旧的沧桑感,就连在焙烧过程中出现的自然裂隙与高温形成的粗粝表面,都增加了作品的神韵与张力。看上去栩栩如生,敲起来声脆如磬。

何跃说,为了完成这组大型的作品,他花费了整整4年时间,而没有这口龙窑的帮助,作品也难以成功。“制作雕塑的原材料,全部采用传统土陶的陶泥,为保证如此大型的作品能够一次性烧成,还专门预制了支撑作品的基座。而更重要的是,陶瓷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泥土在火中的凤凰涅槃,就我个人的作品而言,只有在这种大型的龙窑以及1000℃的高温以上,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在工业化时代,传统龙窑的经营愈发艰难,对此,“老客户”何跃也很无奈,“这是祖先几千年留下的传统,如果消失了,传统就断裂了。

重庆晨报记者 李炼 摄影报道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