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水利局清理整合优化行政管理 “互联网+”搭建高效政务
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市水利局积极行动,把“互联网+”的思维引入到政务办公中,形成“互联网+政务”新机制,进一步优化了行政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连日来,记者在市水利局、城口县水务局、巫溪县水务局等地采访时了解到,经过近半年的探索,“互联网+政务”不是简单地把政务工作搬到网上,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行政管理要素进行清理、整合和优化,通过流程再造,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效果明显。
网上办公 随时随地处理公文
在市水利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尹黎记忆中,过去公文办理是个十分繁琐的工作:所有的文件都要打成纸质件,分送给各个领导签,再统一收回来,复印成若干份分发给相关处室。如果所有的人都在,一份文件走完一套程序至少需要30分钟。
如今,市水利局全面启动新的办公系统,将机关发文、收文等公文(除涉密文件)运转流程全部转移到网上,并根据不同公文制定不同的办理流程。这样,公文办理就彻底告别了之前的人工“送来送去”,变成了网上“点来点去”。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而且扩展了办公时空,公文处理不再受“8小时”和“办公室”限制,工作人员能够随时、随地处理文件,不会因出差、出国而耽误。一份文件扫描上网后,领导先签,然后再将文件点给相关处室,整个过程5分钟之内就可搞定。
“以前送份文件来回要两天,现在市局一概不收纸质件,我们送件也轻松多了。”城口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称,网上传送文件只需1秒,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
市水利局局长王爱祖坦言,在互联网上进行公文处理,从文件流转看,可全程监控办理情况,时间可精确到秒、责任可追溯到人,避免漏办等情况。从办件看,工作人员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处理,提高了决策反应速度。此外,网上公文处理也便于文件的储存、查找,也为以后的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
网上审批 足不出户即可办理
水利工程的评审从前期论证到中期建设,到后期验收,链条长、程序多,之前报送审批文件方式多种、途径多条,既有纸质件,又有电子档,既有办公流程,又有审批流程,导致同一工程程序不在一处、档案不在一地。
面对这一情况,市水利局强化了网上行政大厅的优势,专门发文规范了审批程序,不仅关闭了纸质文件、电子邮件等报送渠道,还要求单项工程无论是否需要行政审批的流程,必须全程网上办理,确保所有水利项目和工程审批文件“一个口子进、一个流程走、一个档案存”。
“现在通过网络平台,足不出户就可办结审批事项。”一名水利项目负责人称,以前一个项目要跑几个处室,现在轻点鼠标就能完成报送,在网上还能跟踪办理进程,方便多了。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政务工作搬到网上,而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行政管理要素进行清理、整合和优化。”王爱祖表示,网上审批程序的规范是一次流程再造,实质是探索建立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清单”,不仅全程规范、约束了行政行为,包括文件的流向、流速等,而且从流程上堵住了“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可能性,减少了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为依法行政铺平了道路。
网上监管 不到现场看遍现场
为把中央再三强调的“建管并重”落到实处,市水利局利用网络视频系统,对我市已建成的水库实行在线监控,实现“不到现场看现场”的“千里眼”效果,有利于及时掌握水位、水情,便于防汛和管护决策,目前已在线监测1200多座。
正在建设的水库则实施全方位视频在线监控,工程负责人、监理人每天要通过网络系统“刷脸卡”签到,这样既确保责任到位,又避免工程层层转包。这些工程建成后,还将对视频监控模块实行智能化调整,实现对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的长久远程监控。
“24小时在线监控,让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王爱祖称,水利工程一旦出现问题,监控系统就会自动闪红灯报警,并弹出监管责任人和联系电话,为解决问题赢得了时间。下一步,“互联网+”的监管方式将扩大到全市所有水库、大江大河重点地段等,确保监管无死角。
此外,市水利局还以政务网为载体,及时、主动公布重要政策、工作动态、工程信息等,包括工程招投标、企业诚信情况等,让公众可随时随地查询、阅读、复制、下载。信息对称了,群众办事就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