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迁徙终成过去 今年汉丰湖的斑嘴鸭不走了
■总长507米、最大坝高24.34米的汉丰湖水位调节坝建成后,使汉丰湖消落带落差由原来的30米降到了不足5米,消落带面积从42.78平方公里下降到27.98平方公里。
■基塘工程和林泽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多年来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的瓶颈,不仅起到净化水质、拦截面源污染的作用,还让汉丰湖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
■现在每年冬季到汉丰湖越冬的雁鸭类候鸟种类有10-18种,种群数量在1.2-2.8万只之间。
重庆日报消息,今年4月,开州区汉丰湖鸟岛第一次发现了斑嘴鸭产下的10枚鸟蛋。
5月,汉丰湖鸟岛第一次出现了斑嘴鸭幼鸟。
斑嘴鸭,这种自2008年汉丰湖成库以来,每年都来越冬的候鸟,今年成了汉丰湖的留鸟。
斑嘴鸭在汉丰湖安下了家。通讯员 黄亚洲 摄
10余年来,斑嘴鸭眼中的汉丰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会让斑嘴鸭以此为家,不再万里迁徙?
前不久,重庆日报记者在开州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揭示斑嘴鸭留居汉丰湖背后的秘密。
斑嘴鸭能否留下来
与汉丰湖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后,滔滔长江水由东往西回涌入开州澎溪河,开州形成55.5平方公里的淹没水域,水域面积最大达到15平方公里的汉丰湖也因此而生。
2008年冬天,人们第一次在汉丰湖水域发现了斑嘴鸭的身影。
“斑嘴鸭属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黄亚洲介绍,每年9月末、10月初,斑嘴鸭从西伯利亚东南部或中国东北地区南迁。
汉丰湖成库后,部分斑嘴鸭每年约12月份在迁徙途中选择了汉丰湖作为越冬地。然而,每到春暖花开,汉丰湖水位回落成为一个“水凼凼”时,斑嘴鸭又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汉丰湖,不过是斑嘴鸭的一个临时栖息地。
“虽然斑嘴鸭是候鸟,但也有部分斑嘴鸭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成为留鸟。”黄亚洲介绍,来到汉丰湖的斑嘴鸭留不下来,和汉丰湖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三峡工程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模式,夏季实行145米的低水位运行,冬季实行175米的高水位运行,由此在库区范围内的长江干流及支流两岸形成了落差达30米的消落带。
开州属于三峡工程库区腹心地带之一,有42.78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占三峡库区消落带总面积的12.26%。
东西跨度12.51公里、南北跨度5.86公里的汉丰湖,在每年3月底至10月初,就会有大面积的消落带裸露。
“冬天有水的时候还好,夏天就是个臭水沟,周围都是黄泥巴,垃圾成片,过路都要捂着鼻子。”人都不愿停留,更何况是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的斑嘴鸭呢?
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斑嘴鸭朋友圈不断扩大
“在三峡工程175米水位线以上,汉丰湖非常漂亮,但水位下去了,消落带就成了裸露区域,陡坡土层流失而基岩裸露,杂草丛生,许多漂浮物挂在上面,脏乱不堪。”黄亚洲说,汉丰湖消落带位于开州城区中心,分布在人口稠密的新城周围的河谷坪坝地,呈现出连片面积大、影响人口多、地势条件特殊、生态承载能力弱等特点,治理迫在眉睫。
然而,消落带治理谈何容易?
黄亚洲介绍,水位的周期性涨落对库岸土壤的侵蚀和冲击,容易出现地质灾害;不耐水植物在夏季枯水期快速生长后又在蓄水期遭受长时间水淹,腐烂于水体中,造成严重的内源污染。此外,长期反季节水淹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功能会不断弱化。
因此,消落带治理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
然而,开州却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和管护机制,探索出消落带生态治理的有效方法,并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为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和借鉴。
消落带治理后的开州区汉丰湖,水清岸绿,更加漂亮。首席记者 谢智强 摄
今天,站在开州丰乐街道的廊桥上极目远眺,四周山峦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因地制宜打造汉丰湖,是开州探索消落带治理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黄亚洲介绍,为了减少坝上消落带的面积,缓解消落带对城市造成的环境影响,开州于2012年在丰乐街道办乌杨村二组建成并投用了总长507米,最大坝高24.34米的汉丰湖水位调节坝。
汉丰湖水位调节坝的建成,使汉丰湖消落带落差由原来的30米降到了不足5米,也让开州消落带面积从42.78平方公里下降到27.98平方公里。
汉丰湖消落带面积的减少,促进了汉丰湖水生态环境的逐年改善,不仅斑嘴鸭每年都到汉丰湖越冬,到汉丰湖越冬的其他候鸟数量和种类也进一步增加,斑嘴鸭在汉丰湖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统计数字显示,每年冬季到汉丰湖越冬的雁鸭类候鸟种类有10-18种,种群数量在1.2-2.8万只之间(每年根据冬季食物、温度、初霜日等情况的不等而有变化),这一数据也是重庆地区有记录的最大的雁鸭类种群数量。目前为止,汉丰湖共记录雁鸭类水鸟24种,最大种群数量2.8万只。
实施消落带治理“四大工程”
斑嘴鸭以汉丰湖为家
消落带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水位调节坝的建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落带的治理问题。
对于消落带的治理,开州也并没有止步于汉丰湖水位调解坝的建成。
开州区负责人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几年,开州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立足消落带向环境净化、景观美化、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多功能生态效益转变的需求,积极探索消落带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开州探索应用湿地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原理,在澎溪河及汉丰湖消落带,实施了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系列生态工程,成功实施了消落带治理的“四大工程”: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重建工程、多带多功能生态缓冲系统工程。
根据消落带受反季节水淹、生物多样性衰退严重的实际情况,开州经过多方反复论证后,在消落带165米至150米区域实施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多功能农业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黄亚洲介绍,该项目简称“基塘工程”,“简单说就是挖泥成塘,种植荷花等观赏性水生植物。”
与此同时,开州在175米至165米区域实施林泽工程,种植耐水淹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湿生林木,恢复消落带“乔-灌-草”生态结构模式,满足城市景观优化和水质净化功能的需求。
“由于反季节的水淹和干旱,寻找适合在消落带上生长的植物是一大难题。”黄亚洲介绍,通过多年来的试验示范,开州成功筛选了耐冬季深水淹没、适于消落带季节性水位变化环境的20余种草本植物、10余种木本植物,如今存活状况良好,发挥了护岸、生态缓冲、景观美化和碳汇功能。
2013年,开州在汉丰湖北岸乌杨坝实施了190余亩的消落带林泽工程,栽植了落羽杉、水松、秋华柳、乌桕、江南桤木等耐水淹乔灌木20余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因为不同树种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湿地林泽景观,也被开州市民称为“水上五彩林”。
基塘工程和林泽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多年来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的瓶颈,不仅起到净化水质、拦截面源污染的作用,还让汉丰湖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
为了保持汉丰湖和澎溪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开州实施了消落带鸟类生境重建工程,构建水塘、洼地作为鸟类的营巢和庇护地,并在汉丰湖上建起了两个鸟岛,栽植了火棘、桑、乌桕、巴茅等乔灌木和草本植物,让这里变成了鸟类休憩觅食的天堂。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官网记录,中国目前有各类水鸟271种。根据调查监测,汉丰湖及其周边目前已记录下190种鸟类,其中水鸟114种,主要是雁鸭类、鸻鹬类、鹭类、秧鸡类及兼食鱼类的猛禽等。
新出现在我市的斑背潜鸭在汉丰湖中戏水。通讯员 黄亚洲 摄
此外,近年来,汉丰湖及周边还记录了赤颈鸫、蒙古沙鸻、铁嘴沙鸻、红胸田鸡、蓝胸秧鸡、斑背潜鸭、海鸥等8种新出现在我市的鸟类品种。
随着一系列消落带治理修复工程的实施,汉丰湖湿地水清了,鱼多了,植被繁盛了。于是,在每年都到汉丰湖越冬的斑嘴鸭群体中,有部分斑嘴鸭选择留在了汉丰湖,把汉丰湖当作了自己的新家,由候鸟变成了留鸟。
系统推进流域水生态治理
鸟类栖息地不断扩大
“消落带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开州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开州区委、区政府将水环境保护特别是汉丰湖流域的保护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遗余力地加强汉丰湖流域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治理。
作为三峡工程库区消落带治理的重要示范成果,如今的汉丰湖不仅形成了一座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的新生水库,而且构造出一个新生流域——“汉丰湖流域”,该流域面积3052平方公里,占开州辖区总面积的77.4%。
如何让“汉丰湖流域”的治理统筹推进,成了摆在开州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道课题。
开州制定了《汉丰湖水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和4个子方案,划定出7层防控区和26个控制单元,编制涉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汉丰湖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项目322个。围绕这些规划方案,开州又相继出台了《汉丰湖水环境保护治理方案》等实施方案,科学有序推进汉丰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开州澎溪河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汉丰湖流域”澎溪河上游,是开(州)云(阳)生态廊道、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澎溪河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开州依法关停并取缔保护区内的采挖砂企业1家,砂石堆场20个,港口码头9个,商品混凝土公司5家,依法查处违法当事人。同时加强常态管控,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法采砂、非法码头、非法堆场、非法商品混凝土公司的建设经营行为进行严格控制。相关职能部门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巡查执法,依法打击保护区内各种非法建设经营行为,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
此外,开州与毗邻的云阳县建立了澎溪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倒逼协同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同时,开州还建立了区内河流上下游补偿机制,从流域内控制水环境污染。
黄亚洲介绍,近年来,开州还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三峡水库澎溪河湿地科学实验站”、“三峡库区湿地生态恢复示范基地”,合作开展科研项目10余项,涉及湿地保护、景观设计、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监测等多个方面,为汉丰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持。
每年冬天,斑嘴鸭的身影也出现在澎溪河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而在“汉丰湖流域”的许多区域内,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鸟类种类和数量。黄亚洲表示,“随着开州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相信会有更多的候鸟像斑嘴鸭这样,留在汉丰湖,以开州为家。”
原标题:斑嘴鸭留居汉丰湖的背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