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城的老照片,直抵心底最深处的记忆
彼时,江边的轮渡还响着汽笛声;
穿梭的嘉陵江索道,迎来送往;
公园里,人们喝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
冒着热气的“肉汤圆”,
常能满足老居民的口腹之欲;
露天电影场“混票”的年轻人,
享受着纯真的浪漫;
……
那时的江北城,并不是现在的模样,翻开一张张老照片,我们还能感受到老居民曾经生活的地方,这么熟悉,却那么陌生。
▲印象中的老江北城也许是破旧的,但从这张老江北城全貌看,即便大部分都是低矮的平房,然偶尔高耸的几栋大楼,还是能够看出江北城的发展轨迹。江边停靠的渡船,也少了些生气。
▲老江北城里有上横街、下横街、洗布塘街等各色街道,但有一条街,名字估计只有重庆人才能明白——撑花街。“撑花”其实就是雨伞。因为雨伞撑开时外表艳丽,看起来就像是一朵花,以此得名撑花,非常贴切。
据悉,上世纪初,这条街上的居民多以制伞为业,按照以业为名的传统,就取名“撑花街”了,虽然命名看起来随意,却也是巴渝特色。
▲照片里的撑花街,略显破旧,但是居民却增添了生机。也许他们从小就将这些街巷印刻在脑海中,嬉笑打闹、调皮捣蛋,没有多余的娱乐手段,但开心的样子却更加真实。
▲沿着石梯往下走,可以一直走到江边,走到码头上,悠悠江北城码头,从前到河对面是令人向往的,那边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
春天是属于小朋友的季节,可以在河滩上享受江风,牵着风筝线肆意奔跑,过着最纯真无邪的童年;夏天却是属于勇者的,在河边打水漂,在滔滔江水中舒展身姿,享受大自然的清凉。
▲老江北城与江对岸的渝中母城交相辉映,互为犄角,原筑是座城门,如今保存完好的就只剩保定门了,从码头望城门,只觉得城门高大威严,而从城门内向外望去又是浩浩嘉陵江水。
▲老人们聚在一起,最大的乐趣就是喝茶,摆“龙门阵”了,从人文历史说到家长里短,一杯盖碗茶,茶品也就本地制造,但可以无限续杯。
▲说起喝茶,在老江北城,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江北公园里的坝坝茶,但凡春日暖阳,这里定会座无虚席,一根靠凳,半壶热水,人们能在这里饶有兴致地听鸟叫上一下午,等天色渐暗后才各自回家。
▲现在修脚,恐怕要到专门的店里才行,但在老江北城,只要一张椅子,一把刀,修脚师父就能随时提供服务,虽是脚下功夫,却也一丝不苟,技术朴实不花哨,收费亲民不宰客。
▲重庆的地势造就了高低错落的建筑,可能是家里不宽敞,一幅都晾晒在阳台外,与阳台上的花花草草相比为邻,这黑白的画面让它们都失去了原本的色彩。
若是没有自来水,就端上一个大盆,加入足够的热水,弯着腰在巷道里洗头。人们通常会选一个阳光不错的日子,暖洋洋的照在身上,洗去头上污垢,又化身为这条街“最靓的崽”。
▲在三洞桥,童年的你,有没有常陪妈妈来这里买菜,或者被妈妈唤去桥头的油腊铺子打酱油,买豆瓣。夏天涨水,河水漫过桥面,人们就一起挽高裤褪,在桥上来回淌水,惊险刺激又好玩。
▲曾经的江北城,连通江北区和渝中区的主要是几艘轮渡,票价4分,洪水季节,或者下雾都会停航,那时虽然有了嘉陵江大桥,但江北城人去江对面的要绕一大圈极为不方便。
江对面的解放碑,是当时重庆最热闹的地方,只有逢年过节,大人才带孩子们去走一遭,只要听妈妈说一声“明天过河”,多半激动得一晚上都睡不着。
▲当然,在汽车还未普及的时代,从江边能坐上马儿回家,当真是最享受的事情了,商贩们,也靠着来来往往的马匹运送着货物。
▲上世纪中叶,曾有人想象“要是在朝天门和江北嘴之间搭建一座索道桥该多好。”80年代初这个愿望还真达成了。
坐索道出行是老江北城人特别的记忆,索道在空中滑行的感觉,就像起飞一样,这种感觉承载了老江北人童年的回忆。
▲101路重庆公交第一号线路老江北城人应该对它不会感到陌生。儿时随家长外出每当看到它缓缓驶来,就会不自觉的感到一阵温暖,那是一段还能坐在妈老汉腿上的日子……
岁月变迁
在承载了江北记忆的老场景里
看不见大剧院、看不见北滨路
也看不见一栋栋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
昔日的江北城已成了繁华的金融中心
但那些老江北城人平淡却幸福的生活
已渐成不可磨灭的记忆
原标题:江北城的老照片,直抵心底的记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