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有效破解“机关化”问题 推动群团干部走出去沉下去
作为我市群团改革的6个试点区县之一,江北区坚持问题导向,以“破四化”为统领,在近一年时间里,在健全群团组织体系、加强群团工作基层基础、创新群团工作方式方法、改进群团干部管理、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改革攻坚,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为全市全面推开群团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江北区群团改革系列报道,详解该区在“破四化”方面的探索和成绩,以资借鉴。
9月26日,中秋节后上班第一天,江北团区委副书记李爽没有到单位报到,而是径直去了小样党群服务中心,商议网上群团工作。群团改革以来,李爽一多半时间都泡在基层,工作重心明显从办公室转向一线。
为了去除群团“机关化”倾向,江北区在改革试点中采取建设服务型群团组织、开展群团干部“四个一”联系基层结对活动等针对性举措,切实推动群团组织走出机关、走进群众,群团组织“头重脚轻”等问题有效缓解。
以问题为导向找准改革突破口
在过去的工作中,群团干部以坐班、开会为主,很少下基层调研。
江北区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坦言,群团组织虽不是党政机关,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群团干部上不接天线、下不接地气,自闭于高楼大院,远离基层、远离群众,真正同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的不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衙门作风。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上级对群团组织的工作要求等同于党政部门,与机关参与相同的绩效考核;由于工作导向机关化,导致群团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服务受众,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专门应付上面的各项考核、检查上。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很多时间都是坐在机关里,以机关化色彩较浓的组织方式开展工作,工作越位、错位,造成工作收不到应有的成效。
此外,群团组织还存在着缺人、缺钱、缺活动场地等现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以江北区总工会为例,街镇、企业、园区、公租房等很多群团组织本应重点服务的区域,在改革前都没有相应的活动阵地;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开展活动常常需要向企业“化缘”,以至于活动开展困难。
“如果不改变群团干部与党政机关相同的管理模式、培养选拔方式,群团组织的‘机关化’问题就无法解决。”江北区相关负责人强调,如何从制度上创新,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促使群团干部从高楼大院走向基层一线,成为江北区破解群团组织“机关化”的关键。
群团干部从高楼大院走向基层一线
为了把群团干部推向一线,今年初,江北区接连制定实施服务型群团组织意见,群团干部“四个一”联系结对活动,将工青妇干部联系基层的活动制度化、定期化、常态化。
所谓“四个一”,即每名区总工会机关干部分别联系1个企业工会、1个一线职工、1个农民工、1个困难职工;每名团区委机关干部分别联系1个基层组织、1个非公社会组织、1个新兴领域青年、1个困难或不良行为青少年;每名区妇联机关干部分别联系1个基层组织、1个妇女代表、1个困难妇女、1个困境儿童,面对面地服务基层群众、解决具体问题。
年仅11岁的女孩小云(化名)是江北区的一名困境儿童。2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出走不知去向;6岁时父亲罹患肺结核和精神分裂症而失业,今年年初不幸去世。小云的遭遇很快便被联系服务她的妇联干部上报到了区妇联。区妇联评估后,通过心理咨询专业机构为小云制订了一套心理干预方案,从今年3月开始,心理咨询师每周2次为小云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从行为习惯等方面着手,逐步改善小云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辅导,小云逐渐活泼起来,开始与其他孩子一起交谈、玩耍,学会了和别人进行交流,有了基本的是非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也有很大提高。
在群团改革过程中,这种体现人性关怀的例子不胜枚举。“四个一”联系基层结对活动定期化、常态化开展,群团干部参与率达100%,下基层调研和服务的时长达60%以上,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成为了新常态。
群团工作从热在上头变为热在下头
考核是指挥棒,为了“倒逼”群团干部的工作热情,江北区专门聘请了第三方评估机构,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主要标准,评估结果向全区通报,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明确,凡评估结果中服务对象满意度低于70%的责任单位要向区委常委会做情况说明。这些举措推动各群团组织由“眼睛向上”转变为“眼睛向下”,找准群团所能与群众所需的着力点,变强加于人的活动为精准对路的服务,基层和群众参与群团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大为增强。
兰溪社区是寸滩街道规模最大的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垃圾处理等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今年 3 月,兰溪社区党群服务站以居民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党群志愿服务认领”活动,110名志愿者志愿参与到社区环境维护当中,有效解决了争议已久的卫生管理问题;无独有偶,华新村 209 号属老旧居民楼,无物业管理无业委会,楼道清洁员辞职导致清洁无人清理,社区推荐的清洁公司人员不稳定,服务质量不高,社区党群服务站了解情况后,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居民自己与公司协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基层基础由薄弱变牢固
重心下移,资源也得下沉。
根据实际需求,江北对基层力量进行了加强。例如,在健全群团组织方面,该区除在机关、国企健全群团组织外,还在816个建有党组织的非公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并在教育系统新建团组织41个,新增学生团员9736人;同时,区总工会在观音桥商圈、港城工业园新建总工会,新建网商产业园等基层联合工会21家,新增会员3200人。
另一方面,引入“新鲜血液”,增强新班子活力,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今年上半年,团区委在全市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体育类团体“渝跑团”中建立起团支部微信群,并将“渝跑团”负责人发展成为团支部书记。目前,已通过“趣缘”发展会员近3000余名。
此外,针对新领域新阶层存在不少“盲区、飞地”等问题,江北在创业青年集中的创业孵化楼宇,在自由职业者和流动人口集中的商圈、专业市场,在产业工人集中的工业园区等7类重点区域,按照“七有”建设标准、“六位一体”功能定位和13项基本服务,布局建成50个党群服务中心(站),通过经常性的活动开展,基本实现了对盲点区域的有效覆盖。
通过改革,江北区群团组织的“机关化”倾向明显削弱:坐班的少了,走访的多了;隔空喊话的少了,走进群众拉家常的多了;自上而下的活动少了,自下而上的活动多了,基层导向与群众性显著增强。
文/王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