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十九大,看重庆教育变化”之江北篇“首善教育”的蝶变之路:让优质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核心导读:
当3D打印技术走进学校,课堂因为科技而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当所有学校都建起了标准化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六大功能室”,学生才真正体会到教育是如此多样和丰富;
当随迁子女也享有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时,学生感叹在这里读书与城里孩子没有什么差别……
以教育之“优”,促全区之“进”。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还要适度超前,一直以来,江北区都将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对教育总是优先考虑、优先规划、优先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北区委、区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坚持从打造品质江北,改善社会民生的高度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区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在全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全市领先,城市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关键词:创新之变 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今年6月,新村实验小学和新村国奥小学、新村国兴小学、新村致远小学集团化办学启动。
学校负责人表示,为了加快集团内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从今年9月开始,各校互派中层干部、教师,进行交流。并且还将开展“一对一”互帮互学活动,每学期安排教师短期跟岗学习。除此之外,校际之间还将实施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监测、校本教研、师生活动,共享教育资源。
在今年的秋季开学工作会上,江北区教委主任马培高表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科学的教育规划布局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他谈到,为了优化创新“名校带新校”、“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集群发展模式,今年将新增4对6所学校集团化办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
除此之外,江北区还将探索五里店地区、海尔路沿线、鱼复五地区、郭家沱地区6所学校专家驻校指导试点,实施“强基提质”工作,助力新建、改扩建及成长型学校提升品质,进一步促进各地域优质学校布局合理、平衡,夯实全区优质均衡发展基础。
改革是创新,更是发展。为回应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殷切期盼,2012年以来,按照“名校+”模式、“1+N”形式,江北区实施了14对21所学校集团化办学和两区七校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和学区制学校占全区学校的51%,实现了集群学校的美美与共,办学差距进一步缩小,补齐短板。
初中“七校联盟”以合作教学方式抱团发展,引起了人民日报的关注报道。优质学校以“名校联盟”“品牌输出”的方式开展合作办学,新村同创国际小学、北大资源鲤鱼池小学、新村国兴小学、新村国奥小学、御龙天峰十八中等5所学校接连投用,更好的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优质教育资源产生的成倍辐射效应让“首善教育”获得老百姓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多年来,在教育改革创新的路上,课程改革更是“首善教育”的一大亮点。
江北区把目光盯准课堂变革。在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的“三化”建设过程中,江北在全区推广和普及“五要素”合格课,彻底变革传统课堂的“一讲到底”。
通过搭建课改网络平台、专家引领平台和校际交流平台,开展教研员谈课改、校长论课改、合格课建设等论坛活动,加强质量监测与督导评估考核,建设了普通高中3个市级课程创新基地和7门精品课程。培育了一批中小学特色课程,如华渝实验校的国防教育课程、鲤鱼池小学的“有氧课堂”、徐悲鸿中学的“进步课程”、18中的4C课程、新村实验小学的“新美课程”、洋河小学的“五游”校本课程等,推动全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江北区中高考质量年年递增,位居全市前列。
关键词:均衡之变 从“基本满足”迈向“多元选择”
新学期开学,备受瞩目的江北嘴实验学校迎来了学校首个开学日,百名新生和学生家长一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活动中,校长为每个学生和家长都送上了一份创意十足的开学礼物,同时还为家长们上了一堂难忘的开学第一课。
作为江北嘴核心区内唯一的公办学校,江北嘴实验学校是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总投资约2亿元打造的,将秉承一贯的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校规划理念,打造区域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示范学校。
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江北区投入资金约2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7所,十八中铁山坪校区、两江国际学校鱼嘴实验校、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鸿恩实验学校等学校先后建成投用,有效缓解了周边适龄儿童入学矛盾,解决了就近入学问题。
同时,为了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江北区投入近2亿元,对钢锋小学、劳卫小学、雨花小学、建北小学等13所学校实施了综合整治工程,对26所学校运动场、20所学校食堂和35所学校厕所进行了标准化提升改造工程,让首善教育惠及全区老百姓。
在加快校园建设的同时,江北区还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2014-2016年,江北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超过2亿元,完成了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开通了“江北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教师研修云平台”、“江北教育•流媒体资源中心”等信息平台,正在建设十八中学等3所“未来学校”和教师学习数字实验室,多所学校将3D打印技术引入课堂,教育信息化互联互通和应用水平提高。到2020年,江北区还将建成与现代化教育首善区和智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内涵之变 “立德树人”浸润在教育教学之中
“升国旗,要敬礼,仪态庄重要肃立”、“祖国家乡是大家,我们都来热爱她”、“多读好书少不了,持之以恒才叫好”……在重庆市第19届中小学师生书画艺术大赛复赛现场,江北区鲤鱼池小学学生以漫画形式呈现《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内容,赢得了全国教育专家、书画专家们一致点赞,被誉为“网红版《守则》”。
如今,在鲤鱼池小学,漫画版《中小学生守则》成为了大家争相传阅的“宝贝”。
近年来,江北教育十分注重把“立德树人”浸润在教育教学的日常之中。德育之花在江北悄然绽放,成为学校教育提升内涵、培养学生内在素养的关键之一。
在江北区,系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以评选十佳美德少年、雷锋式学生等树立榜样力量……课程和活动已成为江北区开展德育工作的常态。全区99.85%的师生能熟记并理解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名学生获得“重庆市美德少年”称号,成功塑造“小交警”活动品牌。
江北区还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强化新中小学生守则、校园文明礼仪学习教育,大力建设“文明校园”,19所中小学获区级文明校园称号,9所学校获区级环境友好型学校称号,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江北区涌现出的“一校一品”、“一校一景”特色校园建设,在提升校园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玉带山小学的版画、港城小学的跳绳、华新小学的烙画和科技、钢锋小学的剪纸、和济小学和米亭子小学的少儿足球等在全市甚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区内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品质整体提升,构建起“校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发展格局,区域教育特色发展正在形成“文化自觉”和“内生力量”。
关键词:民生之变 把教育普惠落到实处
今年秋季开学,又有一批小宝贝走进幼儿园,认识新朋友,开启精彩的童年生活。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走进了离家近、收费合理的普惠幼儿园。
2016年2月,江北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我市唯一的“国家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江北区学前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走在全市前列。
“入园难”和“入园贵”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近年来,江北区采取集团化办学模式,加大投入,年均1000多万元,扩大了公办新村幼儿园办学规模,进一步加强小学附属幼儿园建设,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改善了11所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在公办园管理上,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与小学一视同仁,由财政全额拨款,学校建设和设备购置纳入财政预算。
同时,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一、二、三级分别1200元/年/生、1000元/年/生、800元/年/生,每园每年还补助上限10万元用于改善办园条件。
“实打实”的政策优惠让普惠园得到发展,更让老百姓受益。目前,江北普惠园83所,普惠在园幼儿18107人,普惠覆盖率71%(其中农村普惠覆盖率100%),普惠园数量、普惠覆盖率和优质园比例均居主城区前茅,全区三年毛入园率100%。
江北区在推进教育民生的进程中,还关注到需要资助的困难学生群体。
近五年,江北区累计实施资助1.7542亿元,从幼儿园到大学,惠及学生8万余人次,应助尽助。成立江北区教育基金会,开通贫困师生资助,开展教育扶贫、奖教奖学和举办民办学校等业务活动。2016年以来,教育基金会依法举办了御龙天峰十八中等3所民办学校,救助慰问贫困和优秀师生共计2千余人,慈善支出46万余元。
在教育惠民行动中,江北区意识超前、力度空前,不仅多年来坚持实施免费饮用奶、“爱心午餐”,还多措并举保障残疾学生、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零失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收费,享受本区域户籍学生同等待遇,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还利于民。
近五年来,江北区财政教育投入83.22亿元,是前五年的2.5倍,教育经费足额保障,为教育优质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现在,江北教育正迈步在优质均衡的康庄大道上,这也让江北老百姓有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获得感。(文/向虹谕、罗东,供图/江北区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