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四举措推进教育民生实事取得实效

12.02.2015  13:16

 

一是保基本。 区教委深入基层调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详细规划,制定完善《江津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全年投入3.6亿元,建成东城小学一期、实验小学等8所学校,改扩建校舍3.74万平方米;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发展,一所中职学校转型承办义务教育,育才中学双福校区实现招生,北师大附属学校动工建设,拓宽了入学渠道,增强了教育活力。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和丰富,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基本需求。

二是促均衡。 加强薄弱学校改造,2014年投入3896万余元,改扩建校舍1.8万余平方米;新建或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1所,增加宿舍和食堂面积1.33万平方米;投入2470万元,建设理化生实验室38间、小学科学实验室42间、音体美卫劳科“六大功能室”353间,配备各类信息技术设备1000余台(套);投入1亿余元,完成1807套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通过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和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教育公平进一步彰显。

三是重关爱。 整合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金,资助困难大学生3100余名,金额达1800余万元,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营养改善计划工程投入3000余万元,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15万余人次;建立起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六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工作机制,全区设立324部亲情电话、850台视频聊天电脑、20个心理咨询室、38个留守儿童之家,力求从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心理上为留守儿童构建起全方位的关爱网络。关爱体制机制的建立,将教育民生实事落到实处,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进一步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

四是抓长效。 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先后印发《江津区生源地贫困(优秀)大学生助学金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江津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强工作开展长效机制建设,有力推动教育民生工程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