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多措并举破解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题

31.10.2016  23:06

 

近年来,江津区面对严峻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形势,采取多项举措破解流动子女入学难题。

一是合理规划建设学校,增加城区教育资源。 江津区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适当调整和撤销83所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村小,同时不断加大城区新建学校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新建成小区与配套学校建设同步覆盖计划,增加学位以满足城区适龄儿童入学需求。近3年,江津城区新建成小区配套学校11所,完成投资18.5亿元,新增校地63万平方米、校舍52万平方米、学位2.5万个,基本满足了城区新增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二是创新实施各项举措,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通过创新教师招录形式,把好“进人关”。 2015年起创新教师招聘形式,小学教师全部以中心校、完小为主体进行招聘,参加工作初不安排到村校工作,村校师资由中心校统筹安排轮岗、走教,不再由少数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长期坚守,降低招聘教师流失率。2015年全区招聘新进教师269人,其中农村学校教师197人,全部到岗到位,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 通过创新教师培训培养方式,夯实“育人关”。 与重庆师范大学签约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组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名师工作室,扎实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十百千工程”,夯实教师人才梯队。2011年以来,组织教师参加区级以上集中培训达2.8万余人次,校本培训实现全覆盖,开展新课标“研训合一”300余场次,有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通过创新教师交流轮岗方式,激活“用人关”。 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全面实施学区制改革、促进学区内师资均衡配置,大力推行领雁工程、建立校际教师互派制度和导师制度,实行村校教师走教、轮岗制。2011年以来,江津区调整交流教师1800余人次。 通过创新教师激励机制,筑牢“留人关”。 投入1.5亿元建成投用覆盖城乡138所农村学校的2400余套教师周转宿舍,解决农村教师住宿难题,发放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助、农村学校教师津贴4660余万元保障教师合理待遇。

三是加大装备投入力度,全面配齐教育设备。 近年来,江津区投入1.49亿元,狠抓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和“信息化”,实现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脱胎换骨”。全区中小学实验室、六大功能室、图书室等功能室达标率均为100%;中小学“数字校园”建成率,教育城域网覆盖率,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达标率,远程教育“班班通”覆盖率均达100%。

      四是狠抓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际均衡发展。一抓课改。 “三空间活力课堂”“翻转课堂”“文化课堂”“人文课堂”“融合课堂”“四度课堂”等课改成果吸引江苏、天津、福建等10余个发达地区学校前来考察学习。 二抓特色。 以形成“一校一品”特色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等因素,探索“质量+特色=品牌”发展道路。形成了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江津八中的诗教文化、四牌坊小学的“融和”课堂、龙华小学的排球特色等一大批在市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校。 三抓管理。 制定完善《江津区教育质量综合考评细则》等文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区教委每学期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学视导实现全覆盖,并严格考评。 四抓教研。 完善“教科所、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建设。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十百千工程”,学科指导组、骨干组、青研组层层带动共同成长;组建“名师工作室”,投入40万元建区级名师工作室4个、镇校级名师工作室100个,培养了大批本土名师。

五是引进优质民办学校,满足多元教育需求。 2012年引进重庆市双福育才中学,2014年9月顺利实现初中招生,目前有在校生4100多人。2013年引进北京师范大学江津附属学校,该学校为设有从幼儿园至高中并兼顾国际化的“15年制”学校,可容纳9000名学生入学,2017年9月将正式开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提升了江津区民办教育的实力,为群众就近选择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提供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