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用好政策杠杆让农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
一是用足用够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严格落实乡村教师绩效工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年度绩效考核奖等政策,确保财政资金保障到位不留缺口。乡村教师最多每月补助高达980元。提高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比例,乡村学校小学按1∶5∶4,初中按1.5∶5∶3.5的比例设置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评优、评先、树立先进典型等向农村教师倾斜。对在农村或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免论文、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按照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的评审通过率不低于城镇学校的标准开展职称评审。对在山区村小任教满15年的教师,不受岗位限制每年定向推荐评聘小学高级教师。
二是建设教师周转宿舍解决住宿难问题。 从2012年起,江津区投入区本级财政资金1.5亿元建设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至2015年底全面建成投入使用,覆盖138所农村学校,布局上向山区和偏远地区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的学校倾斜,优先保障新教师和交流轮岗教师入住,户型以40平米的两间配套为主、35平米的单间配套为辅,2400套宿舍能够容纳超过4000人,配套设施齐全,完全实现“拎包入住”,使困扰农村教师的“住宿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广大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满意度较高。
三是村校教师由“首站制”改为“轮岗制”。 改变新招聘教师“首站”即入职村校的局面,小学教师全部以中心校、完小为主体进行招聘,参加工作最初几年不安排到村校工作。村校师资将由中心校统筹安排轮岗、走教,不再由少数教师特别是新教师长期坚守。2015年全区共新招聘教师269人,其中农村学校教师197人,全部到岗到位。
四是从教师“入口端”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 充分利用考核招聘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和区外名优校长、特级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学历人才,实行“零障碍”引进政策,实施范围从重点学校扩展到部分农村学校、新建学校。针对公开招聘教师专业能力不足问题,合理调整面试项目,全方位考察专业水平,有效提高新教师招聘质量。合理运用招聘政策,提高男性教师招考比例,逐步扭转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趋势。利用特岗教师招聘政策,2011年以来区招聘音、体、美、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277名。用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政策,3年来已申报培养计划199名,农村小学师资入口端质量总体偏低的局面将得到有效改善。
五是搭建多级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区政府与重庆师范大学签约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整合区师范进修校、教科所、技装中心教师培训资源组建“教师发展中心”, 教师培训实行“高校专家教授理论引领(高校)、区县名优教师示范引领(教师发展中心)、基地学校跟岗实践引领(基地学校)”三段式模式。组建“名师工作室”,扎实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搭建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搭建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平台,大力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全面实施学区制改革、促进学区内师资实行均衡配置,大力推行领雁工程、建立校际教师互派制度和导师制度,5年内将安排80%城区学校优秀干部和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建立健全教师“走教制”、引导中心校教师特别是紧缺学科教师到完小、村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