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赵鹏大看双晒视频花絮感叹江津变化大 当年重庆求学立志学地质

11.05.2019  19:21

赵鹏大院士

5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川渝校友会第17届联谊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现场独家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作为中国著名数学地质学家、矿产勘探学家和地质教育家的赵鹏大,就是在川渝求学时开启了他的地质梦。

回忆往事:江津求学是过得最安稳的一年

中科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学地质协会克伦宾奖章获得者……赵鹏大的身上有太多荣誉和标签。当这个88岁的老人,回忆起74年前流亡到重庆江津求学的经历时,他面露感慨。

1931年5月,赵鹏大出生在沈阳一个铁路职工家庭,“九一八”事变后,他随父母开始流亡生活,辗转9所学校才完成小学到高中的学业。

1945年,父亲带他来到当时的四川江津,开始新的求学路。赵鹏大就读的是国立九中(现江津二中),这是一所从安徽流亡入川的学校。

当时家住江津城江边,九中在德感,每周六乘坐一艘小木船横渡长江回家,周日再坐船返回学校。”赵鹏大记得很清楚,长江水流湍急,每次坐船回学校,父亲都要把他送上船,等看着船安全到达江对岸后才离开。

在赵鹏大心里,江津求学的一年时间里,是他和家人过得最安稳的一年,“在河南开封、四川自贡、威远读书时,都遭遇过日机的轰炸,住的房子也被日机炸毁了,但在江津这一年,从来没有遇到过战火,我和当地老百姓一样,很幸福。

对比今夕:看“双晒”视频感叹江津变化太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打开电脑,给赵院士展示了正在进行的重庆“双晒”活动的江津视频花絮。“以前江津是低矮的平房,也没有桥,现在变化太大了,高楼林立;江津区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发本地特色资源,着力打造江津发展‘升级版’,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赵鹏大说。

当看到视频中轮船从江上开过时,赵鹏大说,当年周末在家最喜欢做的就是在门口看一艘艘往来的轮船,“后来我只要一听到轮船的鸣笛,就能判断出是哪个公司的船,这也是艰苦时期自己给自己找的一些乐趣。

视频中的抗战片段勾起了赵鹏大的回忆,他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还能回忆起消息传到江津时,百姓放鞭炮庆祝的样子。

江津双晒视频花絮截图

地质之梦:川渝求学时就立下志向

我在四川威远念了三年初中,这期间,我受到了半军事化训练和管理,集体宿舍上下铺几十人,叠好被子像‘豆腐块’,进去一看整齐划一;吃饭时,必须在值日生喊完‘立正、稍息、开动’之后才许动筷;那时条件很艰苦,早餐的菜是盐粒拌辣椒,中午则是魔芋下饭,但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赵鹏大说。

谈及自己的地质梦,赵鹏大说,他从小就喜欢地质,小学时地理老师带学生们下煤矿,参观煤矿矿井,他就很好奇“为什么地底下会有煤”,非常崇拜煤矿工人。到江津上高中后,他听地理老师讲,地质工作者能够发现地下哪里有矿,不仅能找出矿,而且还能计算出地下矿产有多少。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心中定下了一个目标,就是一定要学地质。

在抗战胜利之后,赵鹏大随父返乡。“从重庆到宜昌坐船就走了一个月。我们坐的是装盐的小木船。当时的长江三峡段险滩密布,需要六七艘小船绑在一块走,可每次都可能会翻一艘。就是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下,我们踏上了归程。当时没有钱,坐不起轮船。宜昌到汉口又坐了一星期。这样的经历很难复制,对我日后从事地质工作也是一笔宝贵财富。”他说。

寄语青年:珍惜在学校中学习的难得机会

虽然早已离开了中国地质大学校长的位置,但这位“很潮”的老校长却一直关注着年轻学子们所热爱和关心的话题。

他说,现在有了互联网、大数据等等新的行业和研究领域,对于年轻人而言,无论献身哪个行业,都要勤恳、向上、追求卓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以我们地质学科为例,虽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地质研究已经在世界有一席之地,但要不断努力创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赵鹏大说,新时代的地质研究工作,科技化程度更高,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新思维、新视角,用科技武装地质研究。同时,如今的地质研究也不再只是煤矿、金属等传统地质资源,而是转向了新型资源的研究。比如新型资源,油气、地热、地下空间利用等等。新一代的地质人要运用先进科技,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赵鹏大勉励青年学子们,一定要珍惜在学校中学习的难得机会,艰苦努力,发奋图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不得半点虚假,成功是不能靠投机取巧得到的,必须踏踏实实的努力。

赵鹏大亲笔寄语,祝上游新闻越办越好。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军兴 张瀚祥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