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波闭门八载创作《中华上下五千年》 “画舒服了画爽了”
▲江碧波教授向重庆晚报记者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
昨日,江碧波教授78岁生日。
江碧波,193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先后任该院绘画系主任、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62年创作的《飞夺沪定桥》,收入小学课本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80年参与创作《歌乐山烈士群雕》,荣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最佳奖。历时8年,独自完成《中华上下五千年》200幅组画创作。
“很高兴重庆晚报这么多读者关注艺术,关心中国传统文化。这组作品让大家产生共鸣,非常让人欣慰。”昨日春光明媚,也是中国著名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江碧波教授78岁生日。她非常高兴地表示,由重庆晚报记者拍摄的《中华上下五千年》20幅画作,在重庆晚报慢新闻APP首发,让广大读者先睹为快。
生日前夕,在巴南区狮子山工作室,江碧波教授接受了重庆晚报记者专访。话题,也围绕即将启动全国巡展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展开。
“好作品不讲论资排辈”
“我很高兴《中华上下五千年》受到关注,但我不大能接受一种说法:78岁老艺术家怎么怎么样——我特别不喜欢盯着艺术家年龄,真正的好作品是不讲论资排辈的,人的身份地位也不是靠年龄堆积上去的。难道我百岁时的创作,就应该或一定比现在强?”捧一杯热柠檬水,谈吐间脸色红润笑容拂面,江碧波教授舒服地靠在沙发上,一丝不乱的发型尽显干练,一口地道重庆话不急不缓,尽显优雅与从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江碧波教授2009年起潜心创作的大型组画,历时8年完成,计划年内公开亮相。整个作品横跨版画、油画、国画和雕塑4大美术领域,由200幅长5米、宽2米的作品组成。
五千年历史长河,挑选哪200幅作品题材?江碧波教授没有直接作答,带着重庆晚报记者来到陈列室。
楼道之间设有观光电梯。助手说,江教授多是步行上下楼,观光电梯主要作用是运送创作物料。
陈列室里存放大型组画一部分:一个艺术家的密室,五彩斑斓的视觉冲击让人震撼;十余面一人来高、错落摆放的巨大画作幕墙,更是仿佛切开时空凝固历史,让人闪回到《孟姜女哭长城》、《靖康之耻》、《火烧圆明园》、《太行山上》等各个历史和神话瞬间。
“组画题材既有上古神话,又有民间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不可或缺。”江碧波教授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地画到1949年开国大典,涵盖从远古神话到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最重要、最辉煌人物与事件。重庆元素作品也有不少,比如《大足石刻》、《重庆谈判》。组画作品色彩及绘画艺术表现风格多样,大到每幅作品主人公的眼神、表情,小到充当背景用简单线条勾勒的小人,都活灵活现。“组画最直观描述的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兴衰和传承,我希望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画作或图说历史,而是表达出的历史感动,激发文化情感共鸣。”
“中华神话更接地气”
徜徉于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画作之间,江碧波教授的跨界才华和创造力令人惊叹。不同时代的文明创造、演变中的审美倾向、民族融合中的风俗变化和文化传承,无一不跃然纸上。
一幅《狂草》,把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结合表现得酣畅淋漓。
一幅《红楼梦中人》,画者亲笔赋诗:“满纸并非荒唐言,一把辛酸醉世间。都云作者痴悲欢,解味自有后人来。”
小桌案头上,摆放着《通俗天文学》、《画眼春秋》等著作。书房里,56个民族服装、头饰、腰带及文化民俗资料,堆起厚厚一摞。这些都是她在创作单幅作品《56个民族》时所做的功课。
8年200幅画作,江碧波教授自称“人生阅历储备和艺术积淀的一场灵感迸发”。上世纪80年代,她游历欧美,学习融汇中西方绘画艺术技艺,坚信中华五千年文明更博大精深。“相比希腊英雄神话,我们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神话更接地气,更多姿多彩源远流长。道家儒家墨家文化更是百家争鸣,礼义廉耻、琴棋书画、能工巧匠至今让我们获益无穷。”江碧波教授说,“如今,我用艺术方式再现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就是希望年青一代更了解民族文化,珍惜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
江碧波教授说,八年磨一剑,也是自己的文化长征和乡愁凝练。“有人说,乡愁是一杯清水,一抔黄土,一张船票。于我而言,乡愁是一种说不清缘由的情愫,是一种难以言状的诗意和潜意识。”
“我不是艺术苦行僧”
走出陈列室,穿过大堂会客厅,左转,再过一道门,又是一个豁然开朗空间,里面同样摆满巨幅画作,还有不少尚未完成上色的雕塑模板。这里是江碧波教授的创作室。《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画作,都在这里完成。
8年来,为了安心创作,江碧波教授推掉很多社会活动。工作室助手和阿姨介绍,江教授甚至比上班族还辛苦,几乎每天定点打卡,从早画到晚,除了吃饭和午休时间,都在构思或挥动画笔。
创作巨幅作品,对任何创作者而言都是巨大体力挑战。高的地方可以用升降机,但底部就得弯腰画,甚至蹲着或趴着画。想到更好构思构图,甚至不惜代价推翻以前的画作重新来过。江碧波教授说,这是对艺术创作的执著,她身体也还能应付,这得益于童年时代抗战逃难的经历以及成年后进川入藏艰苦创作的历练。
“也有部分学生对我的行为感到不可理喻。在他们看来,我就是一个搞艺术的苦行僧,只懂艺术创作不懂生活,本该享受生活却在瞎折腾!”江碧波教授说到这里,摇头叹气略有遗憾:“艺术家必须经历生活体味生活,然后笑对生活,把生活过成艺术,艺术创作也就成为生活。”
江碧波教授端起柠檬水杯,打了一个比方:喝一杯水,或品味甘甜或感受酸涩,然后冥想如何用画面来描述这种感觉——这就是生活与创作的结合。
200幅组画,每完成一幅,江碧波教授都会独自静静看一阵。“不是内心亢奋,也不是工作解脱,就是叹一声画舒服了画爽了。好比好酒之人,进入微醺微醉状态。”
一个人的坚持,往往来自人生某些特殊时刻的激励与鼓舞。时至今日,江碧波教授常常想起父亲离开时的样子,并把这个片段亲笔写进《笔下神走五千年》中:“我还能做些什么?过去的艺术创作人生和艺术教育生涯所积累的一切还有用吗?我回忆起我的父亲,临终前坐在医院的病榻上,双脚已经肿得发亮,吃饭几乎都不能自己送到嘴边,但是他还坚持要一支笔,用颤抖的手画着草图……父亲说:这是他还活着的意义所在。”
采访结束,江碧波教授让助手取出3本《江碧波传》,分别赠予重庆晚报记者。
签名时,她有过不到两秒的短暂犹豫,自言自语般说:“该怎么称呼三位呢?”的确,重庆晚报记者3人,分别是70后、80后和90后。
但很快,她欣然落笔,无一例外全是“赠 小兄弟”。签名完毕,她笑着起身,一一双手递给重庆晚报记者。
“今天聊的是艺术创作,聊得很开心很投缘。还是那句话:艺术创作本身是不该讲论资排辈和有年龄界限的,大家更应关注作品本身。”接着,她又补充一句:“我是觉得,一个人的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年轻和生活年轻。我也完全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艺术生命在枯竭,我还有创作的热情。在艺术创作面前,我永远都是年轻人!”
如果你想观赏更多《中华上下五千年》画作,一睹大师风采,请扫描下载重庆晚报慢新闻APP。江碧波授权同意重庆晚报公开《中华上下五千年》其中20幅画作,让读者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