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万万没想到!垫江石磨豆花还和铁面御史扯上了关系
风正巴渝微信公众号消息
是对垫江石磨豆花的精辟总结。
邑有佳肴,石磨豆花,源于汉代,兴于康乾,百代传承,手艺精良,名成垫江。垫江石磨豆花是一种全手工制作的嫩豆花,味道绵而不老、嫩而不溏、洁白如雪、清香悠长,与垫江的千年文明一路走来,成为巴渝名吃和中华美食的一朵奇葩。让我们走进牡丹故里——垫江,尝地道石磨豆花,品味记忆中的乡愁味道。
垫江石磨豆花品种繁多,比较常见的有素豆花(白豆花)、菜豆花、瓜豆花、果豆花、荤豆花、工艺豆花、宴席豆花等七大类几十个品种。
垫江石磨豆花制作工序
石磨转乾坤,豆花行天下。垫江石磨豆花好吃,是因为这里的原料、磨制工具、点制技艺都有自己的特色。选豆、洗豆、磨浆、过滤、点制等多道工序,每样工序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出来的豆花才会清甜可口、回味无穷。
豆花之嫩,味道之鲜,豆花、蘸水、米饭缺一不可,豆花虽是主角,可秘制的佐料成就了它的美名。垫江石磨豆花有30余种调料,食客可依口味爱好择选。当拌好佐料的豆花挑至米饭之上,涂匀包裹之后入口,米饭的甘甜综合调料的香辣,带上豆花的清香绵软,销魂荡魄,回味悠长。
“芝麻、豆豉、花生米、葱花、折耳根、胡辣壳、油辣子、青海椒、糟海椒、胡椒、花椒、山胡椒,样样都好吃……垫江豆花美,垫江豆花香,一轮石磨推千年,千年岁月磨出那个滋味长……”情景歌舞剧《一碗豆花满城香》更是把垫江石磨豆花的悠久历史和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一碗豆花诉清白
在垫江流传着一句名谚:“做人像豆花,做事像豆腐”。意思是做人要像豆花一样清清白白,做事要像豆腐一样凝聚不散。这种由豆花制作引申出来的文化理念对垫江人具有深远的影响,很多从垫江走出去的历史名人都以此作为行事指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留下了许多与豆花有关的人生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程伯銮亲点豆花谢恩人”的故事。
程伯銮是垫江县城南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程伯銮在任上肃贪倡廉,不畏权贵,先后上奏章十余次,对州县种种腐败行为,披露无余。奏章举事具实,言词恳切,击中官场弊端要害,震动朝廷,嘉庆皇帝亲自审阅谕旨,下令严厉禁止。对缓解民困,安邦治国起了一定作用。因此,程伯銮也被老百姓称作“铁面御史”。
清道光元年(1821年),程伯銮因政绩卓著调任广西思恩府知府。思恩府地处偏僻,向无义学,程伯銮就自捐俸银作西雕书院办学费用,扶助贫寒子弟入学。思恩属少数民族地区,地瘠民困,土司每年收缴白银数千两作各试所需费用,程谢拒不收。土司又按原知府规定送白银2000两,程伯銮说:“吾甘清苦惯矣,何用多金为!且渠童稚不更事,何遽议袭殃彝民耶?”仍拒而不受。
清道光五年(1825年),程伯銮以母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赡养老母。离任时两袖清风,行李萧然,只有布被一床,旧衣数件。进入贵州境内时,靠向同乡布商周氏兄弟借银二两,才得以回到垫江。回乡后,程伯銮在凌云书院讲学,维持生计。次年,周氏兄弟回乡,程伯銮登门还银,还将兄弟二人请至家中,亲自推豆腐、点豆花热情招待。兄弟俩一看堂堂知府大人的家比普通百姓还穷,甚是感动,便欲将银子退还。程伯銮当即拒绝,言辞诚恳地说,“我的钱财虽然不多,但我还富裕,富在我的头脑和良心上。今日请二位来家,亲做素食以待,实在是感恩二位在我困难时的鼎力相助,愧无鸡鸭鱼肉,望恩公体谅。”兄弟俩听后感动不已,拜谢而去。
直到今天,程伯銮肃贪倡廉、为官清正的品质仍被当地群众广为传颂。
要成就一碗清白、纯粹的豆花,必须做好每一步,要有足够的耐心,把握好尺度。人生亦是如此,从成长到奋斗再到收获,不断学习积累,经历磨炼,坚守底线,不越红线,清风自来。
原标题:巴渝风 | 一起去牡丹之乡打探这道有年头的民间美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