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景物酷肖,徐悲鸿《西沱风景》疑取景于重庆云阳老张飞庙
最近一个月,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一幅作品在重庆云阳县引起热议。该话题,起始于云阳旅游文化的影像拍摄。
重庆电视台纪录片拍摄专家赵兴明在参与拍摄的前期准备中发现,云阳张飞庙门前一景,竟与印象中的那幅画如出一辙。那幅画便是徐悲鸿的遗作《西沱风景》。
《西沱风景》与张飞庙旧址对比图
根据赵兴明掌握的信息,这幅画灵感起于巴渝,风景写实于山城,出处指向重庆石柱县西沱古镇。此前,他曾参与石柱县有关影像拍摄,本想以这幅画有关轮廓作为切入点,却在当地搜寻无果。殊不知,却在云阳张飞庙撞了个正着。
转瞬,云阳媒体人、摄影圈、旅游发烧友、文学爱好者等等,一股脑将注意力投向这幅画。
有关这幅画的谜底,能解开吗?
2007年它出现在一场公益性拍卖会
在国内,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三位艺术大师的画作,向来被视作收藏界的珍宝,并以高价引领着国内拍卖市场。而徐悲鸿的《西沱风景》早已成为国内收藏界的宠儿。
《西沱风景》
9月30日至10月7日,云阳按当地民风民俗,在云阳张飞庙景区举办了第十届张飞庙庙会,今年,是张飞1852岁诞辰。
在盛大的启动仪式上,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重庆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唐肇新受邀参加。站在台上,他激动地提起了徐悲鸿的那幅遗作《西沱风景》以及这幅画的出处之谜。
唐肇新受邀在张飞1852诞辰庙会上解说《西沱风景》
他说,徐悲鸿这幅油画作品创作于1940年,规格为715mm×885mm。由于画尾落款以“沱”命名,根据国内收藏界专家鉴定,重庆多地以“沱”取名,且徐悲鸿在重庆生活时间长达10年,这幅画的出处被指向了重庆石柱县西沱古镇。
2007年,上海举办了一场中国艺术名家作品公益性拍卖会,拍卖资金定向用于帮助贫困群体、贫困助学等用途,这幅画由此走进人们视野,并以超1000万元的成交价高价卖出。此后,有关这幅画的寓意和出处,不断引起国内收藏界人士猜测,至今没有肯定答案。
“看似描绘江南水乡,实际上寓意深远。”唐肇新说,50年前,他恰巧在石柱西沱古镇当知青,在镇上生活了3年,却没发现这幅画中的一丝情景。为进一步证实,唐肇新近十年来多次前往西沱古镇求实,均未找到确切的线索。
直到唐肇新站在云阳张飞庙大门前,梗在心里多年的谜团,似乎才找到了答案。
在他眼里,这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与云阳张飞庙大门几乎一模一样。
张飞庙旧址大门
大门歪石梯斜 石柱西沱没有画中景
26日,我们在重庆主城联系上了唐肇新。面对面时,唐肇新提到:根据行规,这幅画拍卖后在哪、归谁所有,以保密协议为准。根据行业经验估价,眼下,这幅画若再现国内拍卖市场,成交价可能上亿。
再次提起这幅画的出处,唐肇新认为,即便没有肯定答案,眼见为实,一目了然。
唐肇新回忆起第一次发现《西沱风景》和张飞庙如此相似时 十分惊奇
他打开《西沱风景》的电子图片,说道:“国内不止重庆云阳有张飞庙,河北涿县、四川阆中都有,但唯独云阳张飞庙的大门是歪的,门前石梯坎是斜的。并且,门前石梯与石桥紧密相连。”唐肇新指着图片说,此情此景,恐怕只有云阳张飞庙才有。
谈到熟悉的石柱西沱古镇,唐肇新说,根据当地史料记载,作为连接川鄂交通的水驿,旧时的西沱镇极为繁盛,主要以中医药、木材行、布匹、百货、旅栈、茶馆、油盐等商号居多。商家们大多把商铺修在当地云梯街的两旁,整条街既是一条巴盐古道,又是一条商贸大道。
云梯街旧时叫“坡坡街”,从江边的山脚一直通到山顶,共有石梯上千级。青石板铺成的云梯陡峭险峻,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每天都有穿梭来往的背夫。
唐肇新走访当地七旬以上老人得知,当地并没有庙宇与石桥相连的街景,更不要说歪斜的门和石梯了。
三峡博物馆专家:庙前古树已不在
我们从云阳县旅发委获悉,因修建三峡工程,张飞庙被国家批准原样复建。2002年10月,老云阳张飞庙闭馆拆迁,2003年7月复建开馆。溯江而上近30公里,张飞庙从原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搬迁至新县城对岸盘石镇龙安村。
为保存这一重要人文景观,当年,张飞作为最大“移民”,张飞庙作为最贵“搬迁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搬迁距离最远、文物级别最高、单项工程投资额最大的文物迁建项目。
2002年,全程参与云阳老张飞庙搬迁事宜的专家合影(龚庭万左一)
为进一步获取《西沱风景》的出处信息,我们找到了2002年,全程参与云阳老张飞庙搬迁事宜的老专家龚庭万。龚老今年87岁,是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副研究员,曾参与忠县石宝寨、巫山大昌古镇等多个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搬迁工作。老张飞庙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木,他再熟悉不过。
即便年近9旬,龚老身体依然硬朗。我们打开手机,将《西沱风景》的画面递给他看。没想到,这老人家见画第一眼,便被画面所吸引。
龚老观察比对《西沱风景》是否出处云阳张飞庙图
他把画面放大,认真观察画中每一处角落,飞檐、翘脚、墙沿、门道、石梯、石桥,似乎看得入迷。几分钟后,龚老指着画,露出慈祥地笑说:“嘿,这不就是云阳的老张飞庙吗?没错,是正大门。你看,最典型的就是歪门和斜道。”
龚老还评价说,大门墙面画得逼真,墙沿上的装饰物花型,与实际建筑物近似,只有细微几笔之差。画面左下角那棵老黄葛树,确实存在过,曾就扎根于老庙前,在石缝中生长。“只是可惜了,这棵树当年没搬活。”龚老说。
张飞庙旧址大门前的古桥
翻开云阳张飞庙搬迁报告书,龚老回忆,搬迁时,庙内每一处保存尚好的建筑原料,都被悉心编上了保护码。总共搬迁的老构件,达到13万余件,拉了500多车。新张飞庙除了增添部分小青瓦和琉璃瓦,绝大部分建筑原料复了位。并且,在保留原有建筑设计之上,新庙注入了钢筋混凝土予以加固。
“如果这幅画真出自徐悲鸿,依我看,就是云阳老张飞庙。”龚老说。
张飞庙旧址大门前的栏杆拆卸、编号实景
作品寓意?或许寄托爱国主义情怀
有关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唐肇新听到多种说法。
有人说,徐悲鸿在重庆生活10年间,并未到过石柱西沱,只因为一张黑白照片,激起他的共鸣,由此绘画出这幅作品;有人说,或许当年,徐悲鸿手持素描本在重庆采风,描下了不少感兴趣的巴渝风情。而离开重庆后,在异国他乡,他将心中的画面重新勾勒……
唐肇新说,根据国内收藏界人士研究,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多取材现实生活,或借古喻今。抗战时期,他不仅通过大量画作寄托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更以笔为枪,通过绘画筹款、作出贡献。
他举例,徐悲鸿抗战时期的画作《侧目》,画中一只雄狮正对一条蛇侧目而视。毒蛇喻为侵略者,双目放光的瘦狮则是中国人,觉醒的中国人将为之奋起。另一幅抗战时期画作《愚公移山》,则想表达战胜一切困难的民族精神,以鼓舞民众团结抗战的决心。而徐悲鸿热爱画马,是想通过艺术象征,去表达一种国家危难时冲锋陷阵的精神。
资料图:徐悲鸿抗战时期的画作《侧目》
唐肇新认为,《西沱风景》创作于1940年,或许属于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筹款的一部分。如果画中所指的是云阳张飞庙,那么,其寓意是在激励国人讲忠义、立自信、保家爱国。
目前,云阳县当地有关部门正联系徐悲鸿后人及徐悲鸿弟子云阳籍画家戴泽(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请他们帮忙辨认和回忆这幅画的创作历程。
26日,我们通过电话方式,联系上戴泽的孙子戴孟。戴孟说,近日,他也曾联系徐悲鸿后人对这幅画予以辨认,其后人认为,这幅画有别于徐悲鸿画笔风格,由于见不着实物,单凭电子图片目前难以定义。
或许,未来,当这幅画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时,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惊喜,还有大家想知道的答案。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琅 李野 部分图片源于《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 云阳张飞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