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与发展相结合,涪陵水清景更美

31.07.2020  14:41

△长江、乌江交汇处

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三峡库区腹地的涪陵区是重庆传统工业强区。过去的一段时间,这里曾出现重经济建设轻生态保护的情况,治水工作迫在眉睫。

近年来,在长制引领下,涪陵区同步推进长江乌江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大力开展治水与沿江生态恢复,基本实现了治水与发展齐头并进。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事”的愿景,正在这里逐步实现。

河库水质达标率曾经仅有57%

涪陵位于三峡库区腹地,长江流程77公里,乌江流程33公里,其它中小河流238条,水库158座,是长江5000吨级货轮能到达的最西端,肩负着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和库区水环境安全的重要责任。

过去多年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类废水直排两江,两岸非煤矿山林立,河库水质长期不达标,生态环境恶化。

在过去重经济建设轻生态保护的情况下,当地超标排污、沿江两岸过度开发、侵占河库等现象突出,全区河库水质达标率仅为57%。

据涪陵区河长办介绍,当地一度出现的水生态保护严峻形势是多方面造成的。比如畜禽养殖和屠宰、榨菜生产废水、生活垃圾等污染难于根治,沿江化工企业存在一定的环境安全隐患;河库周边乱占乱建、私排乱放等现象时有发生;河库治理管护职能分散等。

这些种种因素,也让河道和水库脏乱差、黑浑臭成为了涪陵区河库的真实写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顽疾。

全市首创“河库警长”与“智慧河长

△“智慧河长”管理信息系统指挥中心

如何破除“政府很着急,百姓不来气”的治水顽疾?

涪陵区采取了同步推进河库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为思路。通过全员治水、全面治水、全方位治水,实现了治水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河库保护与刑事司法打击相结合的探索上,涪陵在重庆范围内率先设立了河库警长制,建立与河长体系相配套的河库警长三级体系。

在这一制度下,河库警长参与巡河,与水利、生态环境、农业等部门联动执法,及时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在2017年底,当地还率先提出建设“智慧河长”的思路,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系统平台基础建设,实现长江涪陵段及乌江涪陵段区域的全覆盖。

截止2019年,涪陵公安、环保等职能部门通过共同执法,取缔、打击了一批影响河库健康的违法行为,“零容忍”查办涉水案件,已累计立案64件,处理91人。区法院也积极介入,公开审理了一批涉河库犯罪分子。

目前,涪陵区已建立起了由610名三级河库长、97名河库警长、143名监督员、505名管护员组成的河长团队,基本形成“河长统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的全员治水格局。

绿色产业筑牢长效治水经济基础

△大木花谷河岸生态治理成效

除了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涪陵区还大力发展旅游与经济果木等绿色产业,让治水与发展相结合,为长效治水提供经济基础。

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事”思路,在治水的同时大力整治沿江景观和居民建筑,不断打造升级乌江画廊、长江蔺市美心小镇、武陵山大裂谷、大木花谷等,结合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开展小溪河、麻溪河、龙塘河等河流生态修复,改造江南、江东、江北滨江路和滨江公园。

江水变青变靓的同时,来涪陵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2019年涪陵旅游业接待2150.04万人次,收入超过161.25亿元。

而通过发展经济果木林,也让沿江的居民增加了收入。位于长江斜阳溪畔李渡街道岚马村为代表的一批村社,通过发展花椒、柑橘、蜜柚等经济果木林走向致富的道路,并帮助部分建卡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长江畔的南沱镇通过种植龙眼、荔枝、五星枇杷、南方早熟梨、甜橙等8000余亩特色经济果木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实现了乡村振兴,涌现了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村——睦和村等一批以果木实现脱贫致富的村社。

治水带来的实惠,也带动了更多人投身于治水中来。截止2020年4月,涪陵区共发展经济果木林46.8万亩,仅2019年就实现了6.5亿元的产值。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实习生 霍颖 重庆市河长办 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