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的治理为何这样有效?——永川区欧家坝村建立“三治”体系的调查
1月11日,永川区板桥镇欧家坝村,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农家院坝和硬化后的村公路干净整洁,房后围网里养的鸡咯咯咯地欢叫……
“这是我们运用‘三治’方式治理乡村的结果。”欧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张昌虎自豪地说。
自治、法治、德治
张昌虎所说的乡村治理中的“三治”,是自治、法治和德治,这三种治理方式相互结合。
“几年前,我们这个村比较混乱。”张昌虎说,上面布置的工作,难以有效地落实做好;村民之间矛盾纠纷不少;村民养的鸡鸭,常被偷盗;村公路和农家院坝,脏乱不堪。
“那些年,单纯强调的是村民自治。”张昌虎说,由于自治没有同法治、德治相结合,因而,村里要办一件事总是扯来扯去,难以办成。有业主来流转土地,总会与村民有扯不完的皮。村民之间也缺乏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情感。
3年前,村里开始从强化自治、完善法治、运用德治入手,逐步建立起“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在强化自治上,村里完善了村民代表制度,14个村民组,每个组由村民民主选出2名村民代表,全村建立起由28名代表组成的村民代表会;同时,由村民推选出3名敢于坚持原则的村民,组成村民理财小组,对村里的财务进行监督。
在法治上,除向村民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外,还在土地流转、低保、救助等政策的执行上,严格程序,依法依规执行。
在德治上,向村民广泛宣传被评为中国好人、永川新乡贤的李世学的事迹,并由其牵头,组建起一支“板桥好人志愿者服务队”,引导村民养成相互帮助、互让互谅的好风气。
“建立起‘三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后,村民们更多地参与到治理中来,村里也有了依法依规治理的手段。”张昌虎说。
自治和法治规范了干部和村民的行为
3个月前,村里召开了一次村民代表大会,让大家表决欧家坝大桥建设项目,该项目投资200多万元。
会上,大家认为,这座大桥可以解决村民出行难,一致同意修建。
在村民代表会通过后,村里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专业人员随即开展地勘、设计等工作,启动了建桥工程。
牟德群是村民理财小组的成员,她同另两位成员一起,每个季度都要对村委会开支的每一张发票进行审核。对符合开支的发票,由理财小组的成员签字后,才能报销。
“自治和法治不仅规范了我们村干部的工作,也规范了村民的行为。”张昌虎说。
去年,从花滩水库要修一条自灌渠到灌区,这条渠在欧家坝村有2公里长。修渠前,村里通过村民代表,向村民宣传这是为大家办的民生实事,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因此,欧素、欧明等村民,都将自己家的土地拿出来建渠,不要赔偿。
近两年,有3位业主到村里来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村里在协调土地流转中,坚持按《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流转的程序,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为3位业主协调流转土地1200亩,并签订了有关部门制订的规范化合同,扯皮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
2017年,村里有12户村民享受了低保,同时,有两户上一年享受低保的农户退出。这些享受低保的农户,都是由各村民组的村民进行评定,然后由每家每户签字同意后确定的。因为严格按政策执行,杜绝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村民对此非常满意。
“自治和法治规范了村干部和村民的行为后,也消除了干群之间的不信任。”张昌虎说。
德治“治”出整洁的村庄和村民间的和谐
1月11日,身上套着一件红色“板桥好人志愿者”马褂的许汝德,在村里巡查,遇上有需要帮忙的村民,他会帮上一把。
“在我们村,像我这样的志愿者有10多名。”他说,“我们这是在为治理村庄尽责,也是村里德治的一个方面。”
被评为中国好人的李世学,是德治的榜样和领头人。他领头在村里成立了一支“板桥好人志愿者服务队”,并担任队长。这支志愿者服务队,经常清扫村里的公路和公共场所,为家中有病或缺少劳力的村民义务做农活。百果湾村民组的余光学,因患重病,家里的农活无人干。每年农忙时节,志愿者们都带上农具,到他家帮忙干活。
这支志愿者服务队,还引领了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村里整治河道,对河面进行清漂时,不少村民自发地拿着工具参与进来;村里的公路上有了垃圾,附近的村民,自发地把垃圾扫干净;院坝里脏了,住在这个院子里的村民,抢着清扫。
德治还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得到照顾。村民罗发英与69岁的留守老人杨国玉是邻居。1月初的一天,罗发英早上起来发现杨国玉没有开门,马上去问,发现杨国玉生病了。罗发英马上打电话通知村党支部书记,及时把杨国玉送到了医院。
“这‘三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让我们村开始出现产业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局面。”张昌虎说。
编辑: 唐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