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浪费与匮乏共存现象 捐赠双方信息不对称
市民:捐赠渠道少、不好找
本报记者 杨文明
“都说女人的衣柜永远少一件衣服,可等到搬家时却发现,橱柜里多出一大堆衣服,平时都没怎么穿过!”云南昆明市官渡区的张小姐最近准备搬家,却为如何处置家里成堆的旧衣服犯起了愁:扔吧,实在可惜,好多都几乎全新;留吧,不怎么穿还特别占地方,闲置在家也是种浪费。
张小姐首先想到了捐赠,于是花了近一天时间,将自己时髦的衣服挑选、清洗、消毒。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张小姐开始询问周围人和公益组织,却发现对方要么不知道哪里专门接受旧衣物捐赠,要么建议张小姐等到协会组织捐赠活动时再送来。
无奈,张小姐打电话给常在小区收购废品的人,谁知又被拒绝。“只收电器、金属、纸张,不收衣服。” 张小姐说,“成百上千买的衣服白白扔掉,太可惜了!”
实际上,遇到捐衣困难的不仅仅是张小姐这样的普通捐赠者,专门从事旧衣回收工作多年的陈云也有类似烦恼。
陈云的工作内容不仅包括接受旧衣捐赠,也会低价收购旧衣服,将衣服清洗消毒后免费送给流浪乞讨人员和低保者。“有些低保人员不好意思上门要,我会将洗好的衣服放在门口,有需要的会自己拿。”陈云说。
不过,陈云收购衣服也有一定的要求。“太旧的衣服捐赠也没人要”,陈云告诉记者,过旧或者残破的衣服,原来还可以卖给废品收购站制作拖把等,现在因为担心不法商贩回收后用作黑心棉,废旧衣服已经被禁止回收,“不瞒你说,我这里也常常将太旧的衣物一堆一堆白白扔掉”。
陈云还透露,不少新衣服也很难处理,“现在捐赠的衣服以女装居多,不少都是时髦单薄的崭新服装,可对于一些流浪者或生活困难者来说,还是厚一些的衣服更实用,相对而言,现在是夏装过剩、冬装相对缺乏”。
回收组织:实际操作效果不理想
本报记者 姚雪青
日前,由志愿组织江苏绿色之友主办的“碳明未来,践行绿色生活”活动走进江苏南京市玄武区锁金三村广场。现场志愿者倡导大家将闲置不用的旧衣物捐赠出来,由专业机构分类筛选、科学处置,实现物尽其用。居民纷纷将家中的旧衣物投向回收箱,有居民表示,“衣服越来越多,放在家里占地方,想捐赠又不知道找谁,这个渠道真好。”
志愿者张建宇介绍了旧衣回收的流程:首先,到学校、社区、企业组织人员设点接收捐赠衣物,并做好捐赠登记汇总,在网上列出捐赠清单及低碳节能情况统计,说明用途及去向;衣服回收后,志愿者进行分类筛选再利用处理,帮助建立旧衣物集中中转仓库,协助大宗物流转运。这其中,对适合继续穿用的衣物按规定进行处理,不适合继续穿用的衣物,则会运到工厂按照材质进行分类处理,加工成填充料、无纺布和缆绳等。
“我们此前的操作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大都出现在捐赠下游。”张建宇告诉记者,之前他们尝试将回收衣服捐赠给边远地区,但即使进行了前期调研,捐赠双方的信息也不能完全对称,回收的衣服在新旧、大小、样式上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差距,部分甚至还要再“打回来”,来回运输成本较高,取得的效果却不理想;同时,一些接收者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也为公开带来了难度。
据介绍,为了提高旧衣回收的使用效率、节约成本和增加信息渠道,该组织近期尝试了“就地消化”,鼓励居民将平时不穿的衣服拿出来,在互相熟悉情况的邻里之间交换,可以自己穿,也可以送给自己的亲戚、好友或其他有需求的人。这在最近的活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交换率超过了60%。
福利院:捐赠衣物尺寸不合身
爱心捐赠应符合实际需要
本报记者 银燕
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旧衣物,经常会汇集到甘肃兰州市安宁区社会福利院。对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有一些社会爱心人士给老人们捐赠过衣物,但是出现过尺寸不合适的情况。这位工作人员称,“现在,很多爱心人士利用周末和假日购买东西来看望老人的现象越来越多。捐赠品不分大小,只要有我们都会很高兴地接受。但是如何让这样的爱心真正落到实处,是需要理性和细心的。”
工作人员说,客观来讲,人有男女、胖瘦、高矮之分,之前就出现过因为社会团体捐赠的衣物尺寸不合适,而让这些爱心捐赠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此外,一些爱心人士购买的床单被套,也曾经因为尺寸不合适而不能使用。
“感谢大家的爱心,但如果爱心用不上,对大家来说都是损失。”这位工作人员说, 为了让这些爱心捐赠真正能让老人享受到,福利院也进行了相关的倡导,最近两年效果挺好。比如,现在有社会团体筹集善款进行捐赠,会先和院里的办公室联系,确定老人的具体需要后,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捐赠。也有很多有捐赠意愿的爱心人士提前打电话联系,征求工作人员的意见、听取工作人员的建议后,再购买相应的物品,这样就能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社会的正能量要鼓励,同时提倡大家去了解、掌握被捐赠者的实际需求。例如,有些人会为老人送水果,“哪个老人能多吃,哪个老人不能吃,这些信息只有工作人员掌握,因此彼此间要沟通好,才会让关爱落到实处”。
据人民日报